第二届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论坛
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高层论坛
构建智慧城市群是长三角服务经济新增长点
张启祥① 陶延凤②
(1.长三角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正高级经济师)
(2.无锡市信息中心副主任 高级经济师)
摘要: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发展对中国沿海经济乃至整个国家都有重大的影响。服务业的发展繁荣是经济社会成熟发达的重要标志,而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和起重要作用的现实表现就是:以生产性服务业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服务业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目前,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各城市之间分割比较严重,其地区优质资源未得到充分发挥与共享。文章探讨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以构建智慧城市群为抓手的思路和具体措施,认为:构建智慧城市群,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高效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促进25个城市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达成各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与此同时,让智慧长三角城市群能高效聚集全世界生产与生活要素资源,更能使智慧长三角城市群快速可持续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关键词:智慧长三角城市群 智慧城市理论 现代服务业 经济增长点
一、引 言
(一)以“构建智慧城市群”为抓手
2008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到2012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重心,城市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大势所趋,以“构建智慧城市群”为抓手,可以有效地寻找到发展长三角城市群的方向和动力,从而为建立经济增长、社会转型和环境保护均衡协调发展的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七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公共服务”,表明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公共服务非常重视,希望通过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改革开放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建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就是“智慧城市群”主要功能“智慧网络”的客观体现,也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搭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和展示平台,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物联网”、“智慧网络”大有作为
众所周知,在中国城市建设从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提出的“智慧长三角城市群”这一战略理念,提议以一种更能适应地球这个庞大系统需求的方式,来应对长三角城市群统筹发展及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食品安全、全球变暖等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在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愿景下,一个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化的“智慧长三角城市群”,将通过发展“物联网”而将其基础设施智慧化,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提供完整的信息图谱,同时,城市系统内部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长三角25个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生活资源要素信息和发展动力,并且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和谐而高效地协作,达成各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发展长三角地区作为国家战略之一,其核心内容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区域共同市场,进而形成中国统一市场,力争缩小中国在东西部、城乡之间的差别,构建和谐社会,“智慧长三角城市群”将大有作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网络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成为衡量一座城市以及一个城市群的整体运行效率、信息化程度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尺。“智慧长三角城市群”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上网方式,还将有力提升城市公共安全、市政管理、办公商务、电子教育等其它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建设高带宽、高可靠性、全覆盖的无线接入网络,为企业、市民和广大客商提供方便快捷的智慧网络接入服务,又满足社会各界在电子政务、城市管理、公共事业发展上的智慧网络应用服务需求,真正实现“网络无处不在,信息随时畅通”和“实时监测,动态管控”。
(三)“智慧”地利用各种生产生活要素
我们提出构建“智慧长三角城市群”,在长三角城市发展思路上也有特别的涵义。尽管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增速最快的经济体,但高增长、低就业、大量消耗生产要素的粗放型增长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如何打破信息瓶颈,“智慧”地利用能源、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一种健康和谐又可持续的发展,对智慧长三角城市群的未来至关重要。
上海提出“城市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不失时机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高效运作、高度智能的“智慧城市”。长三角其它城市也亦然。人们希望尽快改变依靠资源消耗取得经济增长的短视行为,积极寻求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和保护环境均衡协调的发展模式,这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当然,“智慧城市群”的到来,不仅仅是改变个人信息生活的质量,她可运用于城市公共安全、制造生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金融贸易和社会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等多个领域。可以让社会各种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能够大大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使得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城市管理效率。真正实现“领导见绩效、百姓得实惠”。
二、构建“智慧长三角城市群”充要条件
(一)长三角是我国最具实力和活力的城市群
经济发展强劲、先进制造业集聚。长三角拥有从连云港到温州港的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宁沪段入海口,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全区面积(208640 km2)仅占全国陆地面积(9,333,027km2)的2.1%;人口占全国的1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18%; GDP占全国的22.5%(人均为全国的2.5倍);财政收入达到全国的3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20.1%。先进制造业集聚长三角城市群,金属制品、电器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一大批优势产业都占全国的30%以上;计算机占42%;集成电路占59%;纺织、服装占近50%;丝绸占61%;化学纤维占64%。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实力雄厚,普通高等院校占全国的13.7%;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的27.6%;新产品开发经费占全国的32%;从事科技活动中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人数占全国的23%。这些数据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具有科教资源禀赋突出、高层次才众多、智慧型企业汇集、创新机制趋于成熟等一系列明显的发展比较优势,这都为长三角地区构建智慧城市群提供了的丰厚的资源基础和制度保障。同时,智慧城市群内充满活力的智慧产业将托起智慧城市已经在现代金融、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科技产业集群。上述实力与活力足以支撑和率先在全国构建“智慧长三角城市群”,这一实践也将成为长三角地区和中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长三角经济空间发挥增长极作用的重要载体
根据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总是首先由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发展成为增长极,通过“智慧网络”倍增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和影响周边地区发展。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则表现为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长三角所产生的极化效应集中了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获取了集聚规模经济效益。2004年,长三角人均GDP就已超过4000美元,2007年超过7000美元,创造了全国近五分之一的GDP,贡献了全国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实现了全国三分之一的进出口总额,其辐射和带动作用越来越强。极化效应在集聚劳动力资源方面也得到发挥,长三角城市化水平超过50%,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示范和代表,也是劳动力转移的最优城市群。目前,长三角使用外来劳动力已突破1300万人,并以每年70―100万人的数量不断增加。长三角经济空间的扩展将提高对区外人口的需求和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极化效应。长三角所处的长江流域横跨我国的东、中、西部,发挥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能够改变区域之间经济要素和资源优势纵向切割、相互隔离的局面,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无论是上海核心区促进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还是长三角地区和各类生产要素向全国辐射,都离不开“智慧城市群”这一平台和载体。
(三)长三角资源聚集地与发源地都迫切需要构建“智慧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制造基地和国内产业转移的。目前正在加快承接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高技术服务外包和新能源研发等,世界五百强等跨国公司在此设立研发中心的势头不衰。长三角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48%;其中出口占54%。外商累计投资总额占全国的37.9%;注册资本占30.9%;实际外资到帐占38.6%。长三角地区拥有近期20 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多。它们机制新、专业性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形式与开发方式丰富多样。长三角地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性趋优、社会结构向科学发展转型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智慧型增强,迫切需要一个“智慧城市群”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级科技园在区域经济转型中的引领地位和推动作用。
从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技术、知识)驱动,是长三角近、现代发展史上最根本的一次区域经济转型。其具体内涵是使传统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比翼双飞,相互融合。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孵化与催化,真正实现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转型,与此同时将传统的制造业互补性地包容、逐渐升级。
长三角25个城市作为中国与世界生产要素禀赋的聚集地与发源发散地都迫切需要一个“智慧城市群”来肩负着建设我国未来发展战略中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历史重任。这将是我们长三角城市群所有城市率先在全国构建“智慧长三角城市群”共识。“智慧长三角城市群”这一新的城市群发展愿景,充分体现了长三角城市群知识化、高端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战略发展取向,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智慧长三角城市群”迈入信息时代的城市群形象和发展定位。
三、构建“智慧长三角城市群”基本思路和举措
(一)智慧城市群的一般特征
智慧城市群的一般特征是:经过智慧整合各类生产要素,使得城市群内生产成本低于周边地区;城市建设与管理改革创新能力强,公平效率大大提升; 生态环境友好,和谐优美宜居;宽带包括无线宽带等基础网络应用覆盖率高;数字技术应用普及率高;知识在生产要素中占比较大;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相互融合结构趋优;以全球视角为平台进行资源禀赋的高效配置。智慧城市群构建的主导力量是智慧产业,而智慧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群内传统产业和高科技及新型产业的共同提高与升级,为社会提供智慧工业设计、生产布局与规划、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供应链优化,同时提供实用知识和精神文化产品。长三角城市群的科学发展理应依托知识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融入和不断壮大。
我们讲的智慧产业就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以管理和创新为中心的产业、高增值型高附加值的产业、是增长快发展潜力大的产业、就业广包容性更强的产业、高渗透与服务范围广的产业、更是低消耗与绿色无污染的产业。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构建“智慧长三角城市群”中,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涉及民生方面发挥机制与平台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改善民生,也有助于拉动消费,使经济增长向内需驱动型转变。“经济政策的调整更要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更要兼顾我们短期中期和长期利益,这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长三角城市群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彰显智慧
在新经济形式下的城市化变革中,对于城市规划和管理、社会稳定与社会安全、就业、民生、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都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倡导致力于支持政府建造更加智慧的城市,公民和企业可以便捷地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各种突发事件可以被迅速有效的应对、解决,保证城市各个系统高效顺畅地运转以及可持续的发展。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感知,分析,整合,并智能地响应在其管辖范围内市民关于环境、安全、城市服务、民生、及当地产业的活动及需求。 从而创造一个更好的城市来生活,工作,休息及娱乐。
由于各城市的文化不同,经济发展历史、社会进步背景和城市化水平的不同,也由于25个城市所属区域的产业要素禀赋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没有一个统一的、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区域经济转型、优化发展的模式,而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现实可能不断创新融合的方式,并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探索出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尤其要突出智慧的“慧”,即包容性与慧眼识金,持有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根的“慧根”,以“多元化”“错位发展”为慧眼,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劣势转化为优势。要知道,欠发达地区的青山绿水就是无形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而且是可以永恒连续增值的稀缺财富,我们不能目光短浅,既然上苍赐予了我们这一片沃土,就一定要运用“智慧的手段”将其规划好,设计好,管理好,这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的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三)培育优质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
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把经济拉起来,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出路,也是更艰巨迫切的任务,这需要处理好增长速度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以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最大优势之一是面广量大充满活力且抗风险力超强的中小企业群,尤其是浙江地区。构建“智慧长三角城市群”可以使这些中小企业群更具活力和生机,她们可以通过“智慧平台”,非常经济获得和共享长三角区域里的各种优质生产要素,产供销信息,世界产业动态,高新技术发展,各级政府政策取向等等。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可由一流专家在“智慧平台”上给予中小企业诊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通过风险管理诊断工具,建立客户信用评估模型,防范信用风险发生。在管理咨询方面可以集长三角城市群最顶级的优秀企业家和专家,为中小企业提供远程咨询服务。长三角城市群各市的中小企业协会还可以组成智慧联盟,通过“智慧平台”自我服务。从资源整合开始、逐渐向采购、供应和定价同盟、社会经济政策的协调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制度、政策层面上的不断创新,力求降低劳动、资本、商品和服务的四大流通的成本。有效激活长三角城市群内经济存量,在集约化、精致化、品牌化上下功夫。
(四)政府引导 企业主体 规划引领 优化机制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离不开政府宏观政策的保驾护航,构建“智慧长三角城市群”也不例外。首先长三角城市各级政府应该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学习和掌握“智慧城市”知识,从思想上认识“智慧城市”对稳定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把“智慧城市”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具体工作内容来抓。其次,政府要鼓励企业参与“智慧城市”的构建,引导企业深入了解“智慧城市”的作用与功能,明白“智慧城市”对企业的助推器和倍增作用,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真正让企业唱主角。第三,政府要充当“智慧城市”与企业之间的桥梁,让“智慧城市”和企业能够消除它们之间的鸿沟,用市场机制激活全社会的积极性。第四,要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逐步引导企业认识、参与和利用“智慧城市群”中的“智慧平台”。
在加快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库的建设,拓展相关应用服务是基础性的工作方面,政府和全社会都责无旁贷。引导和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服务业,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增值业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落户长三角地区,促进网络增值服务业集聚发展。
整合和优化对于所有的城市系统需要完整、超前地规划, 整体、综合的管理城市间可以轻松地共享各类信息以及成功经验。让机关,企业,教育机构和个人共同创造“智慧长三角城市群”构想蓝图及实施方案,提高生产与生活品质。
四、几点思考
(一)领导见绩效 百姓得实惠
所有构建“智慧长三角城市群”的举措都应以“领导见绩效百姓得实惠”为基准点。长三角城市群各级各地政府在“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和“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中,重心一定会向惠民工程倾斜,“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解决民生问题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为方便长三角城市群的市民,可集整合各市社会保障卡、交通月票卡和银行借记卡信用卡等功能的市民卡综合功能。市民卡实行电子实名制,一人一卡,有身份识别的作用。用了市民卡,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坐车、看病、缴水电费、购物、借书、吃饭等所有消费都可在这一张卡上解决,包括旅游景点联票制等在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内都可通用。而且申领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开通市民卡的某一种或几种功能,同时加大市民卡其他应用领域拓展力度。如教育部门共同调研提出大中小学校园卡实施有条件地联通共享方案,并选择一至二个城市进行试点。还可以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卫生部门沟通,力争用市民卡替代各医院的就诊卡,并开发个人医疗档案管理服务功能。比如在美国某些洲,甚至是巴西,智慧的医疗保健系统帮助医院和个人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我们不必依靠口述和回忆来向医生描述我们10年以前的某个病症,医生也能分享其他地区医生的病例以便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及资料。 总之百姓得实惠的观感就是生产成本降低,生活便利。
(二)高度智能“智慧城市群”的景象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手表、钥匙、汽车、楼房,只要嵌入微型感应芯片,这个物体就可以“开口说话”,这就是物联网。比如,2008年奥运会成功运用于“智能的食品记录追踪系统”,从源头到整个加工环节,足以保证我们的食品安全。如果物联网联上互联网,世界任何地方都可即时获取万事万物的信息。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全地区“智慧”状态,最终形成“智慧长三角城市群”。
高度智能的“智慧城市”还可以实现:政府网站免费无线访问;掌上110、工地噪音无线远程监控、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公共交通监控、居民应急疏散信息系统、掌上图书馆、电梯卫士、手机直播等整合交通、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物流信息资源,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完善数字认证、电子支付、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服务体系,构建“智慧长三角城市群”统一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档次高、影响大的电子商务企业。可以让社会各种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能够大大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使得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城市管理效率。
通过智慧的预案研究、砂盘推演、灾害假设和历史案例库,实时的、精准的监测预测及规避各类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经济风险和重大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优化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将各类灾害与事故的损失降至最低,从而造福全地区的民众和企业。
(三)让长三角城市群信息服务企业有用武之地
政府透过智慧化资讯技术的导入,早日谋划出长三角城市群全面性集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以工业服务和方便市民为主旨的前瞻性规划。 突出城市的快速集聚与高效辐射的功能,全方位规划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功能:如机场航空产业园区、自由贸易港区、经贸展览园区、机场、铁路、公路与港口相融合物流产业园区、精致农业发展区以及便民利民的宜居生活机能区,与未来透过长三角城市群建数字化光纤、无线宽频网路与智慧型运输及治安监控系统等基础设施,提供优质便利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同时让长三角城市群内的信息服务企业有用武之地。同也吸引全世界的优质信息服务企业为智慧长三角城市群提供世界级的服务。
(四)我们面临的若干问题
我们驾驭并把握上述趋势的判断,就能开创出通往“智慧长三角城市群”这一美好愿景的通途。在这个进程中,我们回避不了四个关键的问题:
一是面对无数个信息孤岛式的爆炸性数据增长,我们需要获得崭新的智能和洞察,利用众多来源提供的丰富实时信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二是我们需要开发和设计新的业务和流程需求,实现在灵活和动态流程支持下的聪明的运营和运作,达到全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三是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可以降低成本、具有智能化和安全特性、并能够与当前的业务环境同样灵活动态的基础设施;四是我们需要采取行动解决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升公平与效率品质,提升全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还必须解决研究与应用脱节的问题;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如何将所有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节能减排、污染控制、食品安全等各个生产生活社会领域,迅速解决现实问题。这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先易后难,先局部后全局、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来组织实施。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包括电子政务在内的“智慧网络”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发展和应用水平依然较低,在线交互能力和在线事务处理能力很低。过去政府领导、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往往从技术的角度来考量“智慧网络”建设的问题,我们认为,仅从技术方面进行改进,难以使“智慧网络”建设有明显改观。其突破口在于吸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智慧网络”建设过程中引入CRM(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实现“智慧网络”建设的CRM理念重塑,在“智慧网络”的设计、实施、运营等各个环节统筹考虑,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按照用户的意向来建设“智慧网络”。构建“智慧长三角城市群”基石是立足于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着眼于实现网上审批、政府信息公开、招商引资和对外宣传、公众监督等方面功能,同时将重心下移,突出便民和利民等民生工程。
(五)“人在做网在看”阳光政府惠百姓
加快建设“智慧长三角城市群”,我们需要大力倡导敢为人先、敢于冒险、敢于创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需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得到尊重、创业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需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侵权行为,为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构建“智慧长三角城市群”中有一个重头戏,就是大力推进阳光政府建设。按照“亲民、利民、便民、为民”的基本要求,力争各级政府服务更佳、效率更高,政府更廉洁,社会更和谐,市民真正得实惠。改善民生福利、增强市民幸福感作为阳光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舍得把财政资源投放到改善民生上,确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得其所。政府运作更透明开放,把保障市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作为阳光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媒体强化其舆论监督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各级政府都要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心、实现民愿,拓宽群众参与渠道,使政府工作更透明、群众更了解。政府转型重服务,把提供优质、高效和低成本的公共服务作为阳光政府建设的核心内容。有道是“人在做,天在看”,我们要表达的是:“‘人在做网在看’阳光政府惠百姓”。
主要参考文献
1. 国发〔2009〕19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z],2009.04.14.
2.历无畏 经济全球化下的长三角地区发展战略远景[j] 中国城市经济 2009.6期
3.童有好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向、思路与举措[j] 人民邮电报08-04-29
4.国发[2008]30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z] 2008.09.07.
5.侯经川 基于博弈论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M]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
6.袁瑞娟 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发展浅析[j] 《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6期
(联系人:张启祥 南京市信息中心 210008 电话:1385189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