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宿迁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2010年,宿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5亿元,是“十五”末的1.9倍,年均递增14.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200美元;财政总收入五年翻三番,达205.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89.6亿元。产业结构呈现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26:42.4:31.6调整为17.9:47.5:34.6,农业占比降到20%以内。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然而,建立地级市以来,虽然宿迁的发展速度在全省名列前茅,但因为底子薄,基数小,所以整体的经济水平仍位居江苏的末端。
宿迁市地处苏北属于老区,有着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这些年发展很快,变化很大。这是有目共睹的。宿迁的后发优势主要是:一是人力资源上的相对优势,宿迁拥有在校生29.6万人,其中在校大学生近三万名,职业教育在校生11.6万人,是相对优廉的人力资源,如从事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策划、软件动漫业等人才工资成本相比济南、西安、武汉、南京等二线城市低30%-50%,竞争优势明显。二是居住等生活成本较低,宿迁平均房价仅为2000多元/平方米,为江苏省最低。在宿迁工作的技术人才一个月工资可以买得起一平方米甚至两平方米住房;三是人居环境适宜,宿迁市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餐饮休闲设施配套齐全,在宿迁工作的人才利用便捷的交通服务,能把南京、上海变为宿迁的辐射区,让他们既可以安心在宿迁工作,又可以随时外出消费、外出参加科研和社交活动;四是市场潜力颇大, 宿迁有能力扶持一批本地企业做大做强。调查显示,过去的10年中使用接受“外包服务”的企业,成本平均降低了50%。不仅可以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还可以形成宿迁的服务外包市场,吸引外地的外包企业来宿投资,并逐步培育出一批本土外包企业,让宿迁的外包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做大做强。
宿迁市的行政人员是全省地级市中最少的,差不多是全省地级市行政人员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市直行政编制才1000多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许是行政效能优化的表现,也是后发优势之所在。
另一个政策优势就是:江苏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全省今后五年要实现“第一个率先”,重点和难点都在苏北,并明确指出:必须从“两个率先”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实现宿迁发展更大突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宿迁实现更好更大发展。
二、宿迁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与起因
近几年来,宿迁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解放思想,锐意创新,艰苦创业,务实苦干,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发展全面提速,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全省的发展差距从逐步拉大到相对缩小,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全市干部群众呈现出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创新求变,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搞建设的好局面,这是宿迁最深刻的变化,也是实现宿迁突破最根本的希望所在。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宿迁发展存在的问题: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2.5%,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仅占全省的1.8%和2.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特别是一些长期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经济实力较弱,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指标与先进地区,甚至与苏北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宿迁经济开发区的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到帐外资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等五项主要指标与盐城经济开发区和淮安经济开发区相比,无论总量还是增量差距都很明显;二是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层次偏低。轻工食品、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玻璃建材和金属压延的五大产业链和经济板块,但由于产业层次偏低,产业关联度不高,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不够突出,缺少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和大型企业,主导优势不明显。整体呈现“两高两低”的状况,即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偏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传统工业比重偏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三是发展理念落后,利用外资偏少。宿迁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仍然是普通“工业区”。过分强调市外资金就是外资和全民招商的理念,已暴露出引进的单体项目质量不高、特色不明显,产业链短,拉动力不足等问题,高质量的外资项目严重不足,规划引领的功能未得到落实。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由于宿迁经济文化基础薄弱,加之建市时间较短,主要表现在软实力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方面:一是官本位思想、守业守成思想、大而化之思想根深蒂固,突出地表现为重官位、轻学位;重经济、轻文化;重硬实力、轻软实力;重现实利益、轻长远利益。二是文化创新精神不足。项羽是宿迁最响的品牌,挖掘的不够;“义涛经验”、“淮北大寨”、“春到上塘”、“耿车模式”是当时宿迁的骄傲,却墙内开花墙外香,即使是今天的宿迁“生态”文章也做得不足。;三是高端人才严重短缺。能够带动民智开启的领军人才、在自然科学领域能够引领技术创新的理工类领军人才、在社会科学领域能够引领理论创新的哲、经、社、文类领军人才,都显得严重短缺。影响宿迁规模扩张和做优、做大、做强。
三、宿迁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经过建市十五年来的发展,宿迁的经济总量虽然得到大幅提高,但是,由于基础薄弱,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宿迁还要继续承接苏南和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转移,继续做大做强经济总量。这是因为,宿迁是一个农业大市,只有通过发展“传统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才能变劳动力“外输”为“内转”,才能真正把农民从土地上脱离出来,拉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然而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适时引入高科技,坚定地走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相融合的道路,与此同时保持宿迁生态的稀缺品牌。做足生态文章。这是因为宿迁还是一个缺水性城市,发展“传统产业”绝不能搞耗水型产业,不能走苏南走过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在承接苏南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宿迁要有意识地规避污染产业,发展“传统产业经济”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所以当发展规模到一定阶段后,要突破发展的瓶颈,经济质量必须进一步的提升。所以,宿迁要发展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以技术研发、文化创意、策划设计、节会展览为主的非物质经济,既对“传统产业”进行扩充,又提升了后发优势,保持了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缩短宿迁与发达地区和国际之间的距离,是宿迁实现赶超和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突破口,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真正实现宿迁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是理性开明的战略选择,为此我们应从五方面下功夫:
1.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我国出口产品中,拥有知识产权、有自主品牌的不到10%,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4%,出口产品中的57%是来自外资企业,全国企业研发投入只占企业销售额的0.56%,我省约为0.67%,宿迁仅为0.12%。产业链中位于上端的研发和位于下端的服务是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而我们贴牌加工生产位于产业链中端,是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加工贸易的平均利润率只有3%-5%。宿迁要想取得更大的突破,在底子比较薄的现实基础上,传统产业不能放弃,但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企业扩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加传统产业的羸利能力。
2.培育工业创意产业,打造国内国际知名品牌。 宿迁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工业产品多,但知名品牌少,关键在于对工业创意产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运用。因此要 努力发展工业创意设计、策划包装、品牌营销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水平,进而提高本地企业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一是依托宿迁学院等高校的人才高地,围校规划建设创意产业带,通过“官、产、学、研”的层级带动。优秀的工业创意策划能够赋于产品超强的市场生命力,洋河蓝色经典就是工业设计包装的成功案例:一是迎合的高端消费层次的需求,借用“名人名句”,对工业产品进行文化诠释;二是增强文化认同感。要超越区域性,增强世界性。洋河的蓝色经典融入了海洋文明元素,为世人所推崇。三是要增强产品的精神性,带给消费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如蓝色经典的广告词是“男人的情怀”,广告图案是美女的背影,满足了高档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3.引进和培育并举,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积极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及民办院校与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大力发展“企业订单式”、“计算机+外语”特色培训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服务外包适用人才。围绕服务外包产业需求,支持国内外软件企业及培训机构,在宿迁合作建设软件外包培训和实训基地。落实人才政策,完善城市综合环境,通过整合全市资源和基础优势,按照“集聚资源、培育企业,拓展产业链、打造产业群”的思路,着力打造软件、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产业集群,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
4.精心策划节会活动,提高会展、休闲、旅游档次。 目前,宿迁酒店、餐饮及旅游景点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节会活动也有一定的经验,如创业文化节、名酒节、螃蟹节、意杨节、花卉节、渔火节在国内外都小有影响。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市县区各搞各的,集中度低。建议要加强领导,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形成一台大戏,而不是各搞各的小戏。要做好结合的文章,实现会展、文化体育、旅游三结合,从而使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宜居度相结合,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攀升的美好局面。
5.创新扶持机制,营造发展环境。首先,建议利用好省里对宿迁的扶持政策,主要落实到人才扶持上来,向宿迁的软件园派驻大学生,成绩突出的可以留下来做高级管理人员,省里在薪金上给予一定的补偿扶持。其次,建议省里对宿迁的考核不再用GDP指标来评判宿迁的工作成绩,应该鼓励宿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以互联网为工作平台的“新经济”,这将对保持宿迁生态品牌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建议省创立生态补偿机制,让宿迁等不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应该能够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四、宿迁城乡统筹发展的未来展望
未来宿迁,“建设新兴工业和商贸基地、绿色生态和创新创业城市”是全市人民的发展共识。
宿迁市上下一定会紧紧抓住被列为全省唯一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机遇,大力度、深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推进制度创新,“诚信宿迁”、“平安宿迁”、“法治宿迁”和“和谐宿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优先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一方面注重培养现有人才,通过学习型机关建设、继续教育工程实施、分期分批轮训,着力提升机关干部的素质,特别是引领社会发展潮流的第三种特质;另一方面出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端人才,为构筑宿迁人才高地,强化宿迁知识创新,促进宿迁软实力提升起到了关键性、基础性和长远性的作用。
一是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要先行。宏观层面,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协调衔接好我区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村镇(村庄)建设规划,实行适度超前,统一规划。微观层面,农民新村建设,要按高中低档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符合本地风俗习惯、具有地方特色的户型,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文化传统相得益彰,避免一代人建几次房子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杂乱无章问题,彻底改变“有新房,没有新村”的状况。
二是完善统筹城乡发展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改革的过程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全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全区统筹发展的产业、就业、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创新突破。
三是建立合理的城乡土地开发利用、收益分配机制。城乡统筹的根本难点在于农民增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问题。要处理好长期和短期的矛盾,在政府、企业、集体和农民个人之间建立合理的城乡土地开发利用、利益分配和调节机制,使土地利用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宿迁城乡统筹发展的另一个要义是: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财产权利和发展机会,摸索着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中,有必要设立耕地保护基金,完善耕地发展权的补偿机制,使农民保护耕地的内在动力被充分激发出来,不但有利于提高耕地保护利用水平,也促进了社会公平。真正实现乡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政府管理和服务向农村覆盖和延伸。力争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统一、待遇一致。
新型村级民主治理机制,是宿迁实践为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努力方向。在农村产权改革、灾后重建和村级公共服务实施过程中,宿迁各个村社纷纷涌现村民议事会等新型的基层民主自治组织。议事员多由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由村民自主选举产生。通过这种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建设,真正实现让民做主。让宿迁初步形成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和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