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教育:改革带来生机无限 |
2010-7-27 10:59:00 |
首先代表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民进中央到重庆召开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峰论坛表示感谢。感谢严隽琪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以及全国各地教育界同仁对重庆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关于重庆的教育,我讲三方面的情况。 过去十年,重庆负重前行,在西部率先全面“普九”、基本“普十二”,大学毛入学率30%,成为西部上大学最方便的地方,实现了三大突破 一、过去十年,重庆在教育普及上迈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普九”。1997年重庆直辖时,因为渝东南、渝东北等大量贫困山区,重庆义务教育普及率只有18.87%,在中西部都是最低的。经过8年努力,到2006年,重庆实现了100%的“普九”,2007年通过了全面验收,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第二步,在“普九”基础上用四年时间实现了“普十二”。今年,重庆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0%。按照教育部的标准,如果一个地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0%以上,就算普及了高中教育。目前全国的平均水平在80%左右。作为西部地区,重庆能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跟东部地区一样实现“普十二”,这又是一个重大突破。2005年以前,高中阶段教育一直是重庆教育的瓶颈。2005年以来,我们努力推动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两个方面的并行发展,现在高中阶段教育这块也补上来了。 第三步,大学毛入学率达到30%。1997年重庆直辖时,大学毛入学率是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十年来,全国大学普遍扩招,毛入学率增长很快,现在全国平均水平已达到24.2%。而重庆毛入学率从8%突飞猛进到30%,与中部地区相比也是比较高的水平。当然,离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50%以上的毛入学率,还有很大的差距。 以上是重庆的教育的总体情况,这十年的三大突破。 解决十大历史遗留问题 二、近几年来,重庆着力解决了十大历史遗留问题。 一是中小学危旧房。“普九”难在欠发达特别是农村地区。一个地方本来就穷,又拼命“普九”,扩招了大量学生,遗留下来的危旧房只能继续使用,成为一个大面积存在的问题。2005年以后,重庆花了几十亿,全部消除了中小学一类危房。 二是“大班额、大宿舍”。一边拆危旧房,一边还得继续大量扩招,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班额、大宿舍”现象。有的学校一个教室坐七八十人,一个宿舍要住二十多个学生。2002—2006年期间,我们到重庆主城以外任何一个县城的学校去调研,都会看到这种“大班额、大宿舍”现象。于是我们下定决心,再投入几十亿,新建了很多校舍,使这一问题得到很大缓解。 三是寄宿制问题。重庆农村多是山区,居住分散,过去到处都是“袖珍”学校,一个教室几个年级,两三个老师带几十个学生,怎么保证教学质量?规模化呢,学生每天要走很多的路,不要说影响学习,连安全都是问题——这就需要搞寄宿制。目前,我们已累计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1600多所,到2012年完成2000所的建设目标,到那时,农村小孩上学一般走路需要半小时以上的都可以寄宿,这就基本解决农村学校寄宿制问题。 重庆率先解决了农村代课教师问题 四是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特别是在中西部,农村缺教师——城里的老师也好、大学生毕业生也好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本来教师就不够,又大量扩招,于是产生了大量的代课老师,全国有几十万代课教师。 代课教师代课十年、二十年,到退休的时候,不像在编教师一样有保障,只能回去当农民——而且,同样是上课,一般编内的中小学老师一个月1000多元,代课教师往往只有400多元;编制内的教师有津补贴,他们也没有:这是极大的不公平。 为了解决这件事,我们进行了一次考试,把重庆历史遗留的1万多名代课老师,除了考试不及格的以外,90%以上都收为正式编制。此后,同样干这些事,但是他们的工资待遇一个月至少要加1000元,一年就是一万多,一年就是一两亿教育经费补助——基层区县当然没有这个钱,新增的教育经费全部是市财政出。 重庆市已经彻底解决了代课教师的问题。 如果都在“乱收费”,不能怪校长们,那是体制机制出了问题 五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虽然现在西部地区都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但重庆的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保障标准一度比周边一些兄弟省市高出一倍多,现在教育经费保障是中央出80%,地方出20%——大家都一样,为什么会有高低呢? 2004年的时候,情况反映到市政府:到处都在乱收费。调研发现,如果不“乱收费”,学校根本办不下去——校长没有贪污,根本的问题在制度。道德评判也好,把校长们统统撤职也好,都无济于事。所以2004年我们把收费标准统统提高一倍。重庆政府和我这个管教育的副市长为此挨了不少骂。 到了2006年底,国家经费补助制度出台,游戏规则是按过去两年的平均收费标准国家财政补80%,我们撞上好运,重庆教育的日子就更好过一些。 这五件事,都是“普九”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面对这五个难题,绕道行走,仅仅为完成工作任务和任期目标去“普九”,等于在沙堆上盖楼,是靠不住的。 凡是农村学生、城市贫困学生、库区移民子女等“五类学生”就读中职学校统统不收费,还给补助 六是大力发展中职学校。把初中的问题解决之后,就着手解决高中问题。除了普通高中,我们也在中职学校上下了功夫。2005、2006年市政府大力推动了这件事。凡是农村学生、城市贫困学生、库区移民子女等“五类学生”就读中职学校统统不收费,还给补助,大体上一个学生一年要补4500元,政府拿了几个亿来干这个事。这样一来中职生源大大增加,中职学校也大大扩张。形成了“一体两翼”——重庆主城加万州、永川,今年招生数达到20万,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重庆就基本实现了90%的“普十二”。 在重庆读书、考大学比过去方便多了 七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一个地区的高中阶段教育上去后,如果没有成规模、上水平的大专院校,也形成不了教育高地。近七八年,市政府投入250多亿元用于发展高等教育,使在校大学生人数由直辖初期的16万增长到73万,毛入学率也从8%提高到今年的30%。与此同时,重庆出现了大批量的大专院校升格现象:大专院校的数量增加到61个,其中6个本科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大学,7个大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还有七八个中专转成了大专——这不是拔苗助长,都是需要硬件投入、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的,教育部专家要对我们进行验收,一般验收要半年。 这种现象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沿海地区普遍存在,重庆在最近的五六年补了20年前沿海地区就已完成的“功课”,使得在重庆读书、考大学比较方便。教育部有规定,高考制度是“井田制”,甲省的考生不能到乙省去考大学。这就催生了一个词叫“高考移民”,“高考移民”的背后是教育发展不均衡。比方说,重庆10个考生有6个能上大学,有的省10个考生只有两个能上大学,考生家长就想办法“移民”到重庆来。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事关教师队伍稳定,重庆是最早执行国务院文件的 八是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就是通常讲的教师津补贴问题。按照国务院2009年年初的文件,所有的中小学、农村的老师津补贴应该跟同类地区的公务员一样。事实上,这个问题在2005年以前不存在——本来就差不多。但是2005—2006年,公务员的工资改革了,津补贴普遍提高了,包括西部乡镇的公务员工资都增加了两倍多,曾经三四百元的都增加到1000多元——原来教师津补贴也是几百元,这个时候差距就出来了。 再就是,过去普遍是通过收杂费、收各种费用发放教师津补贴。教育经费保障,国家财政出钱以后,学生再不交学费,各种杂费也不能收。 于是出现了两个反差,一方面公务员收入涨了一大截,另一方面因为来源不足,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教师连原有的几百块津补贴都保证不了,扣发、少发甚至不发。所以普遍出现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 国务院下文以后,我们算账,重庆有几十万老师,一个老师一个月1000元,一年就是1万,整体就是几十亿。我们最后下决心干了——重庆是最早执行国家这个文件的。2009年3月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通过,6月份操作到位。 再也不许搞乱集资、“老鼠会”的各种民办中小学;对民办中职、普通高校,有十条实打实的支持政策 九是初中、小学义务教育,幼儿园、职业中专、大学院校鼓励民办。我们有个基本的观点,初中小学义务教育,民间资本可以办,但只能办双语学校之类的特殊学校;幼儿园比较多的是民办;高中和职业中学提倡民办,鼓励民办;大专院校有能力的民营企业来办,我们也欢迎。 初中小学,义务教育不能乱收费,不鼓励民办。重庆有教训, 90年代很穷的时候,搞了几十个民办的中小学,都是乱集资,学生家长上访,但是实际上和市政府没有关系。后来我们让公办学校收购了,把学生的账还了。以后再也不许搞这种乱集资、“老鼠会”的各种民办中小学。 但是我们鼓励支持职业中学、大专、普通高等院校民办,其一土地是划拨,和公办学校一样;其二经费如果有补助,公办学校怎么补,民办学校一样补;其三是各种各样的税收都是优惠、减免的…总而言之,我们有十条政策,支持了重庆最近几年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发展。 近5年重庆教育经费保证了法定4%的三个“秘密” 十是解决教育欠账问题。十几年来,中国教育欠账是一个普遍现象。根据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财政性的教育支出应该保证不低于GDP的4%。这是个很简单的算法,一般来说,财政收入占GDP的20%,财政的20%用于教育。但是十几年来,东部、中部、西部,各个省市区绝大部分都没有做到。 但是重庆最近五年,如果你们查我们的账,每年教育经费财政性支出一般都在4%以上。比如2008年GDP5000多亿,财政性的教育支出200多亿;去年GDP绝对数增长30%,到了6580亿,教育财政支出也达到了280亿,等比例上升——当然额外涨了几十亿,其实就是教师津补贴这块资金补上去的。 我们为什么做到了4%呢?有三个“秘密”:其一,地方的预算内、预算外财政等比例。常规情况下,地方财政有预算内和预算外,人大常委会和人民代表大会讨论的是预算内财政,预算内财政的20%是足额写上了,预算外可能30%、15%增长,这一块并没有写,我们重庆是做到了预算内、预算外等比例。这是一件事。 其二,预算和决算等比例。预算通常比较谨慎,比方说预算增长15%,决算的时候可能到了25%——10%的增量部分往往没有补给教育,一般到年底了就不谈了,就用到别的地方去了。也就是说预算和决算要等比例。 其三,中央财政有决算,一般到每年的3月份,人代会开过以后,4月份决算出来就下来了。中央决算也会超收,超收之后财政总是要平衡的,多了就要支出,支出到平衡为止。中央决算的时候会把超收的一部分分给各个省市区,假如今年四月份分你10亿,你这个省是否会想到教育也该占20%,把2亿给教育?教育专家一般是不知道这些账的。 实际上我们就盯着三个比例:预算和决算、地方决算和中央决算、预算内和预算外,只要都按比例扣除给教育,4%一定能保证。 20年来,4%的法定教育经费不能到位是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里面没有什么诀窍,我们只是比较具体、专业、有针对性进行解决。重庆的三个突破,“普九”、“普十二”、“普大学”能比较实实在在没有水分地推进,这个4%是最重要的保证。 近2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教育普及,这是近百年来中国教育最伟大的进步 普及是教育公平的第一要义,普及是最大的公平,一半人有书读,一半人没有读书,哪里有公平可言? 党中央、国务院近20年来,抓了义务教育的普及、高中中专的普及、大学毛入学率的提高,这是对中国教育的最大贡献。近百年来,教育最伟大的进步应该就是这件事情。这是一个前提,一个总的概念,所以我们重庆过去十年努力推进普及。这个阶段,普及就是公平。 第二,普及以后,要讲均衡。这个阶段,均衡就是公平。普及之后,如果农村的教育设施很差,城市的教育设施很好,就是不公平。这十年,我们把教育经费增长的70%—80%都放在农村,就是这个逻辑。让农村的学校都能达到国家教育大纲中标准化学校的条件。如果城乡都达到标准化了,那就公平了。现在教育部抓标准化,而且主要是抓农村初中小学的标准化,缺什么补什么。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第三,当你标准化有了,基本均衡了,城乡一体了,这个时候再谈消灭重点中学。 重庆今后的教育公平,就是按照这个三步走的节奏,逐次推进。 重庆教育还有四个欠账 三、我们有四个欠账。 其一,目前初中小学标准化的程度还没有超过50%,目标是2012年的时候超过50%,2015年争取达到65%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这是一个目标,标准化很难。 其二,重新调整布局。重庆现在还有2000万农民,但是,按照这个数据来规划中小学布局就要上当——城市化在快速推进,十年以后1000万人在主城,1000万人在大重庆的城市群里,还有八九百万人在农村。学校要相应重新布局,农村山沟里的中小学,新增的扩容要放在县城、城镇,包括主城也要扩大一批学校。上千万的农民工进城变成城市居民,要在城市里为农民工小孩配置一批学校。 要动态地根据城市化进程来调整,重新布局。这样既不会浪费教育资金,又能提高教育质量,也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均衡和标准化。 其三,库区搬迁几百个学校欠账30亿。这是因为三峡工程淹没这些学校之后,搬迁的时候“三原”标准资金没有到位。政府应该协调三峡办和国家三建委一起把这件事作为三峡后续工程规划,在今后两三年解决好,这件事涉及库区稳定发展和移民生活,一定要引起重视。 高校负债不得超过总资产的30%,中职高中不得超过20%,初中小学不准负债 其四,学校运行经费问题。 刚才说了,这六七年教育方面投入了700多亿,200多亿投在初中小学,300亿左右投在高等学校,还有100多亿投在高中和职业学校。这是一次性的“硬件”投入,“软件”方面,我们认为要有一个经费的补充。 我们的体会,大专院校可以负债,但是负债绝对不能超过学校总资产的30%,如果超过了30%,这个学校的校长一定忙于收费、躲债,教学一般不会搞得太好;高中、职业学校如果负债,不要超过20%;初中小学搞任何工程,有钱就干,没钱别干,不能负债。只要做到这三条,这个地方的学校教学秩序、经费保障都会比较稳当,凡不符合这个规则都会出事。我们把这三条作为财务制度来约束各个区县。 教育关键还是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校长为本 不管大学、高中还是初中小学,学校真要干得好,还是得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校长为本。如果一个学校的校长不行,不是政治家、教育家,不是一个很热心教育的人,是当不好学校带头人的。师资队伍不行,也培养不出好学生。除此之外,还要有好的校风,要有创新、活力,要有体育活动、德育培养。 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才会大面积涌现。 教育的均衡、教育的公平是长期的事,要害不在道德,在制度安排、在经济基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