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为什么现在中央政府要推出新质生产力。第二部分,就专门讲下技术进步。第三部分讲分工、合作。第四部分讲企业的组织、产业的组织。第五部分讲生产关系问题。后边这四块是跟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技术进步、生产性服务、产业政策、以及生产关系。后边的这四部分,是我今天真正要讲的新质生产力所确定的内涵、以及路径。
01第一部分现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
当下中国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也是我们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在选择。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一般有四种动力:
1. 3个要素的投入:资源、劳动力、资金
2. 开放红利:开放过程中,形成开放红利,推进经济发展:开放过程中,与别的国家取长补短、进行贸易、资金等各个方面交换,形成开放红利。
3. 国家通过强权:军事强权、或金融、经济强权,对别的国家进行掠夺。
4. 全要素生产力
下面我从这四个方面来逐一分析下,中国现在处于什么状况。
1. 从3个要素的投入来看:40年的发展以后,对这3个要素的投入我们国家都到了天花板,边际效应都开始不断下降。
1.1 资源投入: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资源方面,中国消耗各种地球资源比重越来越大。
例如去年,全球各国家从地底下挖出的各种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矿、铁矿、铜矿等等),人类从地下挖出的资源,一年总共250亿吨,我们国家消耗了130亿吨 -即,地球资源每年55%是中国消耗的。例如铁矿石,一共全球挖出了30多亿吨,中国要使用掉近20亿吨。去年我国炼的粗钢13亿吨,13亿吨的粗钢就要消耗20亿吨铁矿石,但我们炼出的这13亿吨粗钢并不都是中国自己用,其中还出口了2亿多吨粗钢,这很不划算。一边我们自己铁矿很少,需要大量进口,进口占了85%,从巴西、澳大利亚进口,他们就卡咱们脖子,你用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铁矿石,他们就涨价。然后我们炼出来的钢自己用不掉,要出口,出口呢,人家知道我们过剩,就跟我们压价,就形成了高价卖原材料、低价出口,何苦来呢。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这个经济循环方式不合理。
总而言之,一年铁矿石就用掉了20亿吨。然后又进口7亿吨的石油、天然气…总之,这笔帐算下来,我们的地下矿产资源消耗(每年)占全球的55%。
从GDP来看:
全球全年的GDP是80万亿美元,中国一年GDP18万亿美元,我们人口占全球的1/5,我们的年度GDP占全球的 1/6。
但我们的年度资源消耗占全球的55%,我们的年度工业产值占全球的30%左右。
总而言之,中国的发展,假设15-20年后,我们的GDP再翻一番,但我们完全不可能让资源消耗再翻一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用资源消耗来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今后保持这个底数是可以的,但是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拉动,是不可持续。
1.2 劳动力投入:中国也到了拐点。
80年时,我们10亿人口,现在是14亿,30年后可能降到11亿左右,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到了拐点,以后只会逐年劳动人口数减少。所以这个意义上来说,劳动力投入也到了拐点。
1.3 资金投入,货币的问题。1980年中国整个GDP规模是2000亿美元,当时每年投资总量、M2基数都很低的。到了去年,我们的M2达到300万亿,从货币总量来说呢,有点多、有通货膨胀之嫌。但从经济总况来看,又各方面收缩,有通货收缩之嫌。那到底是个通缩呢、还是既没通胀又没通缩呢?实际上我们现在的情况呢,300万亿的M2,躺在银行的账上,既没有出来进入股市,所以股市也低迷,也没动出来进入房市,现在房市是这20年来最低迷的时候。同时也没有进入老百姓口袋,变成市场消费、拉动商业消费等等。所以这种低迷状态有通缩的感觉。但事实上呢又不是通缩,实际上呢就是我们货币的边际效应跟10年前、20年前比有很大的变化。10年、20年前,如果我们M2有个2%的增幅,绝对会把GDP增长率会拉动起来,但现在呢,去年我们的M2就增加10多万亿,但是对GDP的拉动率是比较低的。意思就是,货币继续较多地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也到了边际效益很低的状态。
讲这段,就是说,靠传统的资源投入、资金/货币投入、劳动力投入来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后这3个因素当然会继续拉动中国经济发展,但是要靠这3个因素继续拉动中国经济相对高质量的发展,是不可能了。
2. 第二个概念,就是通过开放来拉动中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不管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还是引进外资、走出去投资、等等。
开放当然会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中国的开放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更高水平的开放、更深层次的开放,但开放对中国经济的边际效应,但是我们已经从不开放到了很高水平的开放到了一定的度的时候,开放对经济的拉动就会有一个平衡。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国家在1980年,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率是10%,当年中国2000亿GDP,进出口贸易200亿,当时占10%。
在国际上,外循环与内循环有个基本的格局。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收入占60%以上,这个国家加外循环为主。如果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家GDP的40%以内,那么这个国家就是内训话为主。我们国家过去的40年里经济有内循环也有外循环,但是以外循环为主。那么目前我们国家中央政府提的我国的经济新格局就是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那么这里我来说下基本的格局和分寸。
应该说,50-80年代,我国经济是内循环为主,内循环占90%,进出口贸易占10%,是绝对的内循环。从80年到21世纪初,这个30年,中国形成了进出口贸易占70%的状况,所以是个外循环为主的状态。2006年中国加入WTO,那一年进出口贸易占71%。
这个外循环的状态,2007美国经济危机,他们的进出口畏缩,影响了我国2007-2010进出口受损,外贸额占比下降了约3-4%。但我们做了四万亿投资(年度GDP20%;目前100+万亿/年),对冲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所以保持了2位数增长,07、08年一直到10年我们每年的GDP增长还能达到在10%以上。其中只有2007年上半年,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最厉害的时候,我们的GDP增长掉到了4%左右,但下半年我们就把它拉回来到了7%以上了。第二年又回到了10%以上。
大家现在听4万亿好像量不大,但那个时候,中国的GDP每年才20多万亿,就是个20%、是个很大的占比。现在每年GDP100多万亿的时候,那4万亿听着就很小。当时中国政府这个措施非常有效。到2010年时,中国的进出口额占DGP比率就从71%下降到了55%,18大以后中央政府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采用了新的做法,新常态跟现在说的内循为主、国内国外双循环,内涵逻辑是完全一样的。只是我们当时内循环为主的格局还没达到,是用了“新常态”来描述。用了供给侧结构改革,而不是出口拉动、投资拉动…原来的三驾马车拉动的方针。所以那个五年,进出口额占比又降了17%,我们到2016年,实现了进出口贸易占比38%的状况,成了内循环为主。也就是说,10年间,我们主动地将进出口贸易占GDP比率降低了33%。大家现在看我们2023年,都在38%左右,内循环为主。大家会莫名其妙地以为是特朗普搞贸易战、拜登搞贸易封锁给封锁下来的,或者是疫情使得国际供应链把供应链打破碎了,如果那样看的话,就把我们看扁了,其实2016年时进出口贸易占比已经是38%,我们并没受贸易战、贸易封锁的影响进一步下跌,我们始终保持了38%的占比。体现了我们经济的韧性和特性。
那么这段,我是讲中国经济已经从进出口贸易占GDP总量的71%的外循环为主、转变为了如今占38%的内循环为主。这是我们的内在选择。
这一百年,只要是被称作世界经济强国的那些国家,都是内循环为主的。他们都是开放的,但是在开放中都并不绝对地去开放。美国是世界经济第一强国,过去的50年间,任何一年它的进出口贸易额占GDP总量比率都在30%左右,去年约28%。那么欧共体27国,去年进出口贸易额占33%左右。那么日本,分两段来看:45年-75年,日本是一个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碎了的经济体,产业重新振兴,那个30年间,它是外循环为主,进出口贸易占74-75%,绝对的外循环为主几十年。到了75年以后,差不多进入世界经济强国之列,从那个时候到现在的40多年,他的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5%左右。
我举的这些例子是要说明,你只要是强国,强国的经济逻辑一定是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这是一个内在的选择。
所以大家千万要看到两点:第一、中国经济2016已经进入了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的格局。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了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的新格局的说法,这个说法是说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格局,而不是说再要走20年过渡到新格局。为什么能这么说呢,就是因为2016年实现了这个目标。第二、千万不要认为现在的新格局是特朗普贸易战打出来的、是疫情下我们被动应付适应出来的,事实上这6、7年,中国的进出口表现出坚强的韧性、稳定的态势。我们会更高水平开放、更高程度开放,但不一定再用进出口贸易的比重来拼命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我们会进一步开放,但它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力度与高度,已经到了拐点。
3. 第三个概念,中国是和平崛起,绝不会走侵略者的道路去掠夺别的国家的财富,我们也不会用金融、经济的强权,像世界上某些国家那样去薅羊毛啊、去收割别人国家的财富、用强权来推进自身的经济发展。
4. 那么,这3条路之外,中国最能够发展自己的后劲的,就是全要素生产力来推动经济发展。
全要素生产力:就是在传统的生产力要素投入,即资源、劳动力、货币资本投入的同时,更多地依赖技术进步的推进,更多地依赖分工细化、协调、服务这一类的生态环境来推进,进一步依靠基础性的制度改革,使得生产关系有效地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此意义上,这些基础性的制度分工服务的生态的环境的推进、各种技术进步、加上前面说的传统的3要素的投入,形成全要素生产力,在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占由全要素生产力推动的经济增长在GDP总量占比为50%以上,好一点的甚至到60%。那么我们的全要素投入推动的经济占比,只占到我们经济增长的20-30%,我们的全要素推动目前只相当于美国或者欧洲的40%-60%,只有人家的一半。即,美国人假设有1.5%的经济增长的话,其中一半是由全要素推动的动力,在这一点,中国的潜力很大,如果能够从现在20%-30%的水平发展到未来的50%-60%的话,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就是这一块。
那么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性现象就是社会的进步是因为全要素生产力的推进。这是主要的特征。所以中央现在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对中国当下经济有后劲地发展、高质量地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是我们发展动力的内在选择、必然选择、唯一的选择。中国已经不可能用我们前面说的用传统的要素投入来拉动了,完全靠开放、外循环为主也不可能,中国的核心利益要我们以内循环为主、双循环并进。
全要素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性现象、核心的指标,那么中国最大的发展空间、潜在的潜力,就是全要素生产力对于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动力。
以上是我今天讲的第一部分:为什么现在中央政府要推出新质生产力。
接下来的四个部分,第二部分,就专门讲下技术进步。第三部分讲分工、合作。第四部分讲企业的组织、产业的组织。第五部分讲生产关系问题。后边这四块是跟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技术进步、生产性服务、产业政策、以及生产关系。所以后边的这四部分,是我今天真正要讲的新质生产力所确定的内涵、以及路径。
02第二部分首先讲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切生产力往前发展的动力。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一定要明白,新质生产力所涉及到的技术一部,有3个要点:
1. 360行都可以有技术进步,但并不是每一行的技术进步都可以被称作新质生产力。能被称作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贯穿人类发展各个文明时期,一直只有5个大的板块:新能源、新材料、新的生物医药、新的数字技术、新的高端制造。人类每一个时代,农耕时代有农耕时代的材料、农耕时代的能源、那个时代的生物医药、那个时代的数字信息传递方法、也有那个时代的制造,那个时候用铁器替代青铜器,就是一个材料的进步,对那个时候来说,铁器就是新质生产力,再往前推,青铜器替代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总之人类发展过程中须臾不能分离的就是这五大板块。这五大板块可以衍生出各行各业。
在当下,新能源板块可以分出新能源汽车、光伏、新能源的装备,等等。现在我们国家十四五中央口径,9大战略新兴产业,是由5大板块延申出来归纳出9大战略新兴产业,6个未来发展方向也是,9+6一共15个行当,都是跟这5大板块有关的。
过去一百多年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化,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智能化,每个时代都是这5个板块颠覆性地改变世界。新质生产力就是跟5大板块相关,中国政府口径9大新兴产业以及6大未来发展方向。所以一定不要泛化、庸俗化。
第二个概念:新质生产力一定是颠覆性的技术进步,而不是小改小动。颠覆性技术进步,有5个层次:
1. 理论创新,量子力学通信 – 科学理论的创新
2. 颠覆技术性创新。例如,当年的4G、5G的手机,当年贝尔实验室有十多个诺贝尔奖技术创新。
3. 工艺流程颠覆性创新 - 大规模制造离不开的 - 汽车工业已经一百多年历史,每个车1万多部件,其中发动机5千多部件,电动车的无级调速、马斯克电动车一体化压铸技术,将汽车部件减少了80%,在工厂专门搞了一万两千吨的压铸机。是颠覆性的创新。
4. 新的工具的创新:新石器、弓箭、铁器…芯片光刻机。
5. 新的要素的迭代:新的要素迭代了老的要素,发生新的动能。
每一个层次的发展,都推进新质生产力的进步。
第三个概念:每个时代形成的新质生产力都会进入千家万户,改变百姓家庭生活的方式。第一次工业革命: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照相机、留声机,发生在300-250年前,其技术的进步及产量覆盖到全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5大件:汽车、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100多年前在美国发生,在中国是文革后、8、90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70年代,大哥大手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打印机、传真机,进入千家万户,这会儿,人工智能来了,上世纪40年代,人工智能的创始人提出了人工智能的8个台阶:
1. 深度学习;2. 增强学习; 3. 模式识别;4. 搜索工程;5. 机器感觉:5种,听、视觉、嗅觉、触、味,佛经说,人有6根,这5个感觉,就是人的其中5根;6. 机器共识:人类常识、社会共识、各专业的共识、社会伦理尝试;7. 大脑模型:chatgpt,大语言模型;8. 脑机互动、脑神经 - 马斯克的企业在做的事。
从上世纪40年代到现在,正好80年,每隔十年人类都是能够走上一个台阶,最近的20年就是到了Chat GPT、脑机互动。现在8个台阶走完了,还没其他人想出来,接下来的还有几个台阶。从这个意义上讲,上世纪40年代,图灵描述出这8个台阶,是多么伟大。这80年,人类就是走了这条路径。那么即将进入人工智能全面应用的阶段。将形成对社会改天换地的新质生产力,并产生AI的家庭5大件。
比如机器人 - 4亿个家庭,4000万台,规模巨大。陪家里老人聊天打麻将做家务、做向导领路,陪小孩读书 --- 家政机器人。还有秘书式机器人,再有脑机互动,AR、VR,还有就是自动驾驶车路云,以及3D打印,等等。
下一阶段,我们各个地方竞争,要干的是,新5大件,覆盖中国、推销到世界,应该是一步领先,全面通吃。搞这个创新。
如果20年之后,又发生这5大件都是美国发明、中国制造,那我们就真的会很丢脸。我们至少有那么有几件我们领跑、另外几个我们并跑,那才能说我们的新质生产力得到了发展。
03第三部分分工协作、服务产业的发展。分工越细,越需要协调,越需要服务。一个社会是否进入了新质生产力占主导的阶段,它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生产服务业的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发达化 - 生态环境、发展空间。
10个门类:分工细化产生的服务
1. 产业链相关的一切科研创新。
2. 产业链运行,各种零部件及供应商的准入、检验检测。
3. 物流全球化配送准确到位。
4. 金融清算结账 、流动资金贷款、上市、租赁抵押各种Ritz。
5. 生态环保绿色低碳。
6. 数字化服务。
7. 产成品销售贸易批发零售,线上或者线下。
8. 产业链品牌商标专利保护、推广。
9. 会计服务、法律 、各种专业信息、政策…
10. 售后服务,不只是三包,持续更新软件,不是原来的微笑曲线,现在是马脸曲线,马脸公司的产业链集群。
一个推动新质生产力良好发展的社会,它就会围绕生产性服务业产生5个宏观的指标衡量这个城市、国家,其生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水平是高还是低:
5个宏观指标非常重要。
第一个指标:生产性服务业占国家GDP比重。
美国是世界生产性服务业最发达的国家,他的生产性服务业最近20年始终达到GDP的50%多,我们知道美国的农业只占GDP的2个百分点,工业只有18个百分点,它服务业的60%都是生产性服务业,货真价实;欧共体的27个国家,生产性服务业40%,生活性服务业38%;日韩英的生产性服务业都在40%以上;中国生产力体系最大的短板是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27%、非制造业的工业12%,7%农业,54%服务业,其中3/2生活性服务业即36%(衣食住行教育康养旅游…),生产性服务业占18%, 差距在这里,农业、生活性服务业都不比人家水准差(但人均耕地面积小,农民的收入就比发达国家少),制造业也不差,
生产性服务业如果到30%,增15万亿,产值30万亿– 都是皮包公司,绝对增加几千万服务业就业岗位,把目前的写字楼过剩都填满,是写字楼建得太超前,所以解决房地产问题,首先把生产性服务业搞上去。然后,高质量制造就会上去。
苹果在中国造手机:国内企业拿了170亿(毛利10%;国内制造业平均毛利为7%,所以大家还是高兴得);那苹果凭什么拿走3/4的利润?因为它从设计、物流、金融清算、市场准入、绿色低碳、数字协同、线上线下贸易、售后、金融都是他搞的– 生产性服务业的10条都是它做的。
中国仅有华为有此功能,10条它都自己全包,它没有厂房。70万平方的办公楼,几十万员工,制造外包,是中国企业里利润最高的,每年1000多亿研发费支出、花掉了营业额的20%花在研发上。
第二个指标:服务贸易占总贸易比重。
当今世界全球服务贸易占全部贸易量30%(生产性,生活性)。我们国家每年3000亿生活性贸易,如旅游、宾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出口很少。但苹果,每年从中国拿走500亿美金。我们的GDP里很大一块是利润都被外资拿走了,我们只长骨头不长肉,肉都让别人拿走了,质量不一样,要害:生产性服务业要到位。服务贸易的输出输入,去年中国服务贸易的输出输入只找到进出口总额的12%,全球是30%,这个指标我们的表现偏低,说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贸易只看见人家进来,不看见我们出去,或者很少的出去,比重偏低。
第三个指标:嵌入在终端产品中的服务类的价值的占比。
任何一个国家,生产性服务业一旦上去了,高科技产品里面服务的含量多了,高科技产品里的硬件嵌入的、高端的终端,硬件只占产品价值的50%不到,然而它的软件、操作系统、专利及各种服务要占50%以上,即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到了终端产品里。那么意思是,越是高端产品,服务价值越高。这也是个宏观指标。
第四个指标:独角兽占股票市场总市值的比重。
你是新质生产力话你的独角兽企业多,那么资本市场也是个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资本市场里独角兽占比,例如美国占到其资本市场总市值的30%,他们资本市场一共40多万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近100万亿人民币。我们国内股市目前70多万亿人民币,里头也有科技创新类的,占我们股票市场市值10%不到,5万亿人民币左右。这个意义上,我们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独角兽性质的企业占比不高。
第五个指标:全要素生产力拉动增长占GDP总额的比重。
如果全要素生产力拉动增长占GDP总额在50%以上,那就是新质生产力比较好的社会、宏观经济标志。
这5个比重的核算,就能知道一个国家、地区新质生产力的水平高低。
04第四部分:一切科技创新、一切分工细化、都会促使企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的组织方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五千年来、三千年来,都体现这么一个逻辑。在农耕时代的制造业是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小作坊。
1. 到了工业化时代,产能巨大地发展,生产力体系产生了公司制,大而全、小而全,全球化,工厂、车间、包罗万象,出现了一定的合作,
2. 三国四方脱拉斯利益联合,由5-6个企业合作完成,脱拉斯的联合,巴斯夫…等7、8个集团,中国政府的规定当时是1-2亿的项目发改委批、2亿以上国务院,我当时90年代末任上海市经委主任,就发改委申请改进审批程序,一次性批准大的总金额项目框架,下面具体的项目授权给发改委与地方政府一起签。这样的审批方法的改变,促使了这些三国四方的脱拉斯一起来投资。这项目2003年投产竣工,到今天20年,重来不亏损、重来都盈利,重来没人跟他们竞争,这类产品别人做不了。
3. 随着产业链的分工、全球化的展开,出现了一批3-7开、4-6开,自己做一部分核心部件,其他外包给了世界范围的各种企业做。例如汽车,龙头企业自己做总成、车身,其他都包给其他零部件厂商。空调、冰箱、洗衣机都是这种产业链。然后到了电子产业,2-8开,龙头企业做20%,剩下的80%的零部件上千个外包,象我们小米等电子产品长久,都是这么做。再进一步,就出现了,我前面说到的任正非的华为、苹果、微软,他们专做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产业链的生态、产业链的价值链、产业链的灵魂。硬件制造外包给代工企业,那些代工企业把硬件制造干完。代工企业一般自身承担20%的硬件总装、同时又管理者80%的零部件外包给中小企业,生产组织是它在管。台湾了不起的地方,8个台湾代工企业,从90年代一直到现在,近30年,包括广达、英业达、伟创力、富士康等8家代工企业,他们把全球电子产品75%的制造都包圆了,在这个意义上也是很了不起,制造业能力很强。
那么这样我就把产业组织在全球化趋势里不断发展的形态说了。但我今天真正想阐述的,是后面的这个环节:产业互联网+上中下游产业链水平分工、垂直整合的一体化生产基地。这个概念,后边半句是各种产业链集群发展的概念,前面加了个产业互联网,扯到了一个数字化要素怎么跟传统产业结合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问题。我们说数字化,当今就是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数字化最简单的说法一共5个环节:
1. 大数据
2. 云计算
3. 人工智能
4. 区块链
5. 移动互联网。
这5个环节,每一种都是数字化技术的代表。每种都可以深度地开发、不断地开发,进行颠覆性创新。例如,5G到6G,就可能是地面基站与宇宙空间相关联的钛赫兹的一个通信时代。所以5G到6G将是非常划时代的进步。芯片不断发展,网络通信能力不断提升,这5个环节它自己构成了一个制造产业体系,有个几万亿、几十万亿。整个环节,如果串在一起,比如,万物万联、万物发声、人际互动、智慧网联,形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如果为传统产业服务,中央就把他命名为传统产业数字化,。第一个环节如果是为数字产业服务,科研、创新…就是数字技术产业化。去年我们数字技术产业化是16万亿。但中央更重视的是数字技术5个环节形成的网络,这个网络要为传统产业赋能。我们有100万亿的工业产业,也有100万亿的商业和贸易,这两个百万亿如果一旦被数字技术赋能,它至少产生1%-10%的附加值,那就是几十万亿的GDP就会冒出来,这一块是中央最重视的。那我们要说这20年数字化业务对传统产业赋能我们做了什么呢,从理论上说,数字化业务是个网络,里面有大数据、云计算、有人工智能、有区块链,有移动互联网,形成了万物万联的网络。这个网络,你如果把一个城市网起来了,智慧城市,那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性的产业互联网。你如果把一个行业网起来了,比如服装行业,那从行业的全球需求预测、潮流的分析,到因此而形成研究开发、然后让制造业去制造,制造的时候几万个中小企业为这这几千个企业配套,下一个环节就是物流,采购也罢、销售也罢,最后通过物流把产品运到全球一百五十个城市,几百个销售点,还有线上的B2B、B2C,还有线下的百货店,总之,通过这些环节,把行业都网在里面了,这就叫行业的互联网。
再简单一点呢,我的网络没有把行业的制造框在里面,也没有把城市框在里面,但我把一个化工厂、一个集成电路厂、一个汽车公司、一个大型的企业集团从销售、到配套、物流配送、到市场营销,整个的5-6个环节串在一起,这也叫产业互联网。中国的制造2025里面说的内容,就是指一个一个大企业,自己从销售到制造6个环节,网络化。还有一个做法呢,就是我不把制造的产业链网进去,等几千个企业把产品做出来了,放到网上销售,B2B, B2C,把天下几十万百货店卖的商品搬到网上、以更高的网络效率来卖,例如淘宝,跟制造厂无关,在这个意义上所有这些网都是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浅层次可以只卖一个商品,复杂的可以把从研究开发直到零部件配套集群再到物流配送都框进去,再复杂一些的可以把整个行业的几千个企业的销售、制造、配套、物流都框进去,再进一步的就是一个城市,城市里的360行,一个不得了的智慧城市,总之数字经济可以从单个点卖一种产品到卖一个企业的整个6个环节的产业链,再进一步到行业互联网,越做越多,天花板在哪。如果网络进步到了B2B、B2C, 只是真是大材小用,重复推荐,软件开发水平有问题,还有就是杀熟,这是目前消费互联网为什么2000年初大发展到2010年三十万亿,现在就停滞不前,这个有极限。但是做产业互联网,制造的产值、销售的产值、物流配送的产值是可以叠加计算的,也就是,例如卖1000亿的货,就会有3000亿的产值,那么这样的产业互联网空间就很大。中国在2010年,当时有8个消费互联网,他们风生水起,股票市值基本等于华尔街8个对应的平台公司,是他们的70%-80%,那么现在,美国人在现在一般都翻了两番,变成了一万多亿,但是我们呢还从当时的2000多亿,变成了1000多亿,从当时的5000亿变成了现在的2000亿,我们是萎缩了2/3,只剩下了1/3,人家呢翻倍了,不是歧视中国,是因为中国这些平台都在搞消费互联网,没有搞产业互联网,而这个十年,美国公司都往产业互联网走了,亚马逊,在2010年,市值是淘宝的百分之40%, 现在亚马逊是淘宝的4倍,什么道理呢,亚马逊现在十几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是产业互联网的存在,或者是化妆品,或者是卫生陶瓷,建筑材料、箱包轻工纺织,服装类,十几个行当,每个行业,从产品研发、设计、制造、产业集群、物流配送…如果亚马逊开一次年会,十几个行业,每个行业上万个企业,十几万个企业的代表,我家旁边有个宾馆,每年亚马逊开年会都会把这个宾馆包掉,非常热闹。比如像谷歌,跟我们的百度对标,2010年,百度市值是谷歌的70%,现在谷歌已经从2000多亿变成了两万亿,百度从当时的1000多亿美元变成了400亿美元,谷歌已经是完全的产业互联网,搜索引擎、人工智能、脑际互动…都在搞,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差距差在产业互联网。
非常愉快的,要说的是,当下我们有3个产业互联网在酝酿当中:
广东番禺,有一个叫希音SHEIN的,成立了6年,3年前从南京搬到了番禺,风生水起,去年干了300亿美元,服装出口,中国服装出口总额3000亿,它干了10%, 他的300亿元的货从广州机场运到世界150个国家,广州机场原来是160万吨的物流量,拉升到200万吨,占了1/5, 专门给它批了跑道。它带动了珠三角100万人就业。珠三角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企业之前大规模转移到东南亚去,因为它的数字经济,把7000多个服装企业,留在了番禺、珠三角地区,为其配套的3万多个中小企业、几百个物流企业、6-7百个专业的服装设计,在150个国家有线上、线下的销售,然后几百个各种市场分析,分析数据提供给了几百名设计,以销定产、快速反应,这个网络产生了网络效应,现在希音SHEIN就成为品牌了,所以一个产业互联网会带动品牌、产业集群、市场信息会反馈带动设计、制造。产生了多个影响:
销售100亿、制造100亿、其他100亿,是个巨大的体量。
产生贸易物流中心。
带动产品品牌研究开发设计,世界产业某个品种设计中心。
把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带上来了。
1. 10大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互联网的分工里面,互相分工、协作、一体化。
2. 产业互联网会推动一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到位。
3. 产业互联网会让金融科技、科技金融全部到位。科技金融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要害,是产业互联网。当我把产业互联网的几万个企业在网上形成了生产体系,各个环节互相联动的时候,拉几个银行形成这些企业的主办银行,这些企业它要卖什么、什么订单,网络一目了然,所以这时银行对于每个中小企业他的信用度、该如何放款、利息,一目了然,所以产业互联网到位的地方,科技金融、金融科技,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解决了。
然后呢,产业互联网,会把一个区域的产值系统拉上去、税收系统拉上去,我们杭州的余杭,余杭区5000亿GDP,就是有2000多亿的税收,其他地方,5000亿的GDP最多1000亿的税收,为什么余杭的税收有2000多亿,我在余杭区问他们书记,我跟他说你们沾了马云的光啊,因为阿里巴巴总部在余杭,它在全国形成的交易量的税收都交给了你余杭,一家伙就吃饱了。所以逐鹿中原,再用政策去抢蛋糕,已经干不了了。
这就是我讲的,产业互联网服务再加上中下游产业链的集群水平,垂直整合的集群模式,是我们新质生产力未来会发展的一种业态、一种企业运行方式。
05第五部分:生产力的发展会带动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发展会刺激生产力发展。所以新质生产力要有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基础性的社会制度,也就是我们制度构建、生产关系构建,这就涉及到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就是一个供给侧结构化改革。这种改革,跟新质生产力制度创新有关的,有5个制度:
1. 科研开发投入的制度。目前国内有2个概念。每年研究开发的费用占GDP总量最好至少有2%。有的地方1点几、有的地方2点几,最终全国2%。到了新质生产力阶段,研发费占GDP总量需要增加到4%。你想华为,他的研发费是总产值的15%-18%。
这十多年我们一直有个状态,好不容易有这些研发费,但其中只有5% 是投入在0-1无中生有的创新性的开发上,95%是花在引进、消化、吸收上,在外循环过程中,付专利费给外国人。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内循环,科研创新的投入不够。以后把这个比率2025年提高到10%, 2030年到15%, 2035年十四五末的时候,争取达到20%。这需要一个制度,就是原始创新、基础性研发投入比重要提高到占总研发费用支出的20%。同时研发费用要从占GDP总额2%增加到4%。
2. 我们好不容易有了研究成果,怎样转化为生产力。0-1之后,如何把1变成100. 国内科研成果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比率不到15%。国家和每个省都有科技进步1-2-3等奖,上万个得奖人、团队,你很少看到上万人变声亿万富翁,这是为什么,不是政府小气,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没有转化就还是零。科技成果的专利权30%归投资者,70%归发明者,但发明人如果转化不出成果。这个部分我们真的要学美国和欧洲。美国、欧洲有个《拜杜法案》,3个1/3, 1/3归投资者,1/3归发明人,1/3归转化人,如果发明人亲自转化了就拿2/3,如果别人转化了,他拿1/3,转化人拿1/3. 应该把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分配制度化改革,拿到人大,要改制度。
3. 我们独角兽占比这么低,跟我们资本市场运行体系运行不合理有关,跟我们A轮-B轮-C轮的基金投资过程有关,所以尽管有科创版,但实际转化效果并不好,这里面需要讲的是基础性的资本市场独角兽转化之间的关系,我不展开说了,但这也是一条。
4. 数字产权的法规制定。数字技术有数字产权,用了一次、可以再用…100次、10000次…我卖了一下,又可以卖第二次、第三次…我买了你的数字产权,我又可以转让。关于数字产权,谁是创立者,归谁所有、谁来分配、由谁使用、谁受益,这里边的法规,其实没形成。到后来,谁在重组数据,我是个数据化平台,我把数字不断地计算、迭代的时候,但别人如何分配,这里面缺少法规,今后的数据资产将是以万亿级来算的,到底如何分配,弄得不当心,少数人突然变成了万亿级的富翁,他/她也有点取巧,那么这和我们原始的数据知识产权分配有关系。
5. 最后一条,跟科技发展有关的就是教育。教育要往两个方向走。过去40年,小学不够、中学不够,初中入学率从30%的入学率到50%、70%、100%, 作为奋斗目标在干。然后高中入学率呢,从30%、50%。70%、也到100%。大学入学率,从7%的入学率,到15%,到现在50%, 从学校不够建学校,未来的这些年总人口下降到10亿,小学、中学人数减少一半,学校关掉1/3,就会过剩。这个情况下,把我们过去拼考试、分流制、初中就分流,如何转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再让学生在考卷上动脑筋,而是在创新上、素质上发展。教育制度怎样适应创新性,怎样适应我们国家从教育供应严重不足到供应严重过剩,现在4500万大学在校生,20年以后我相信最多3000万,人口下降招不上了。
这五条是跟新质生产力直接相关的制度构建。以上就是从我的角度讲新质生产力,共5个方面。就讲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