瀹忚鐞嗚鎺㈢储 瀹忚鏀跨瓥閫忚 瀹忚鎴樼暐鐮旇 瀹忚鍔ㄦ€佸垎鏋�
   棣栭〉 涓浗鎴樼暐鎬濇兂搴� 涓畯鐮旂┒骞冲彴  
 2025骞�1鏈�22鏃� 鏄熸湡涓�
 
企业利润增速将在2007年逆转
2007-8-10 14:26:00
 

  近年来,中国企业面临着国际与国内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巨大压力,企业工资成本也出现了较大幅度提升

  自2002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始终保持着显著高出同期工业增长率的趋势,特别是在2003年以后,中国企业面临着石油、铁矿砂等进口上游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压力,而企业利润增长率仍然保持着强劲的上升势头。

  企业利润是企业实现扩大再生产投资的重要来源,是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股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企业面临着国际与国内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巨大压力,企业工资成本也出现了较大幅度提升,这些因素是否会终结企业利润的强劲上升势头,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与认真分析的重要问题。

  企业利润增长率实实在在

  企业利润有实际利润与名义利润之分,实际利润是指利润的价值形态有其相对应的剩余产品,而名义利润是指由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利润虚增。由于工业速度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而企业利润是按现价计算的,因此观察企业利润是否有实际的增长,就要把企业利润增长率与按现价计算的工业增长率比较。我们发现,近年来企业利润始终高出按现价计算的工业增长率,因此中国企业利润增长率超过工业增长率的现象,不是货币现象,而是代表着实际剩余产品的增长,超过了实际工业产出的增长。

  中国的通胀率远低于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今年前8个月,中国的CPI指数为1.3%PPI指数为2.9%,而美国7月份这两个指数,前者为3.8%,后者为6%,欧元区前者为2.4%,后者也是6%左右,说明国际工业初级产品涨价和逼迫人民币汇率提升,最终的结果都是落到了发达国家头上,而对中国出口增长和贸易顺差放大的影响却极为有限

  利润增长超过产出增长,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报酬递增,而经济学理论认为,报酬递增现象的出现,与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进步紧密相关,也可以说成是报酬递增现象的三个来源。对中国经济的观察与分析说明,在本轮经济增长中,中国在以上这三个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现。

  国退民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分工对收益增长与市场扩展的作用,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有充分的说明,由于分工促进了劳动者熟练程度的提高和专用设备的使用,就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从而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在我国,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统计数字可以直接说明工业生产中分工发展的情况,但是从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中可以得到间接说明,因为分工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企业个数的增加,特别是中小企业个数的增加,从而引起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

  我们把80年代中国经济的一个高速增长期,与目前这个高速增长期当中企业结构的情况进行比较,从中不难看出,虽然这两个高速增长期的工业增长速度比较接近,但是企业个数的增长情况却很不相同,在本增长期企业个数的增长速度几乎是80年代高速增长期的3倍。一般地说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即使分工不明确也会带来企业个数的增加,是反映经济增长的平面扩张,但是本轮经济增长从速度看还低于80年代的高速增长期,企业数量的增长就只能更多地用分工的明确来说明了。

  其次是大中型企业个数比重的下降,目前大中型企业的比重与80年代相对照,仅相当于80年代中后期的1/3还不到,说明企业数量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小型企业。实际上这种情况在90年代以来就已经很普遍,例如浙江的打火机、雨伞和许多工业电器产品的生产,就被细分成几十乃至几百个加工环节,由不同的中小企业来生产,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而分工的明确,也给大量中小企业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市场机会,并给生产成本的降低与企业利润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产生了大量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随着改革的推进,市场机制也开始对中国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配置,表现为大量的国有与集体企业进行分拆、重组和破产,是推动中国企业组织结构变化和分工发展的重要动力。此外,本轮经济增长带有明显的重化工业特征,而重化工业具有比轻工业长得多的产业链条,是促进本轮经济增长中专业化分工快速发展的重要外生因素。

  工业生产中报酬递增原因何在

  以笛克斯和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外学者,都对规模经济理论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研究证明,企业规模的扩大与产业规模的扩大,都会在企业的内部与外部产生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但著名华人学者杨小凯教授从对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出发,却提出了相反观点,因为战后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没有观察到企业规模普遍扩大的情况,同样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

  从前面对中国企业分工情况的讨论中也可以看出,在中国经济长达近30年的高速增长中,大中型企业的比重不是在上升,反而是明显下降,似乎也不支持克鲁格曼等人的观点。但是我认为,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一种是单纯的企业规模扩大,而另一种是企业所使用的设备规模的扩大,因为对许多工业生产过程来说,设备规模扩大总是能产生极为明显的成本下降和报酬递增现象,特别是在重工业生产领域更是如此,而企业设备规模的扩大也往往会带来企业规模的扩大。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由分工所导致的小企业比重上升,与由重工业设备规模上升所导致的一部分企业规模上升是同步发生的,并且都为中国工业增长中的报酬递增提供了来源。

  电力、水泥、石化和汽车等领域也是对规模经济要求比较高的产业领域,近年来也都出现了与钢铁工业类似的企业设备大型化和企业规模大型化的强劲势头。所以规模经济的普遍发展,必然会在中国的工业生产中产生报酬递增现象。

  技术升级是奠定报酬递增的坚实基础

  技术进步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提升,是不用细讲的道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作用的比重,一般用全要素生产率来反映,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国内外有大量研究,但都证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始终在不断提升,而近年来更出现了加快提升的趋势。综合有关方面的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在1/31/2,有关研究甚至认为,在中国工业生产中可达到70%80%。全要素生产率反映的是除开人力与资本要素投入以外的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其中包含了制度转轨、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等非技术因素,但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主要反映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及企业收益增长的关系,在经济学界历来有把技术进步归为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的争论。如果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因,则把它看成是外生变量,如果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则被看成是内生因素。在我看来,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在不同国家与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与经济增长和企业收益增加的关系是不同的,有时主要是经济增长带动了技术进步,有时则是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当然这两者本身就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主要是应该看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哪个因素对另一个因素起的作用更大。

  中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阶段,而且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大量承接世界发达工业国家的产业转移,这种转移使发达国家对中国这样大量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外溢效应,并且在强烈地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因此在现阶段,把技术进步看成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可能更合理,但大量采用的技术又不是中国创造的,而是引进的,是明显的外生结果,所以硬要区分技术进步是对经济增长而言是内生还是外生,没有道理,也没有必要。

  经济增长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由于经济总量扩张使企业的利润总额增加,因此使企业有能力对技术设备进行大规模更新,并在为满足市场需求而进行投资时,大量采用先进设备。今年前7个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已经超过了全部工业投资额的一半,这就为企业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技术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本轮投资中,新建设的钢铁厂、发电厂、汽车厂、石化厂、水泥厂等,都是大量采用国内外先进设备,虽然还存在大量仍然使用落后设备的企业,但由于经济增长速度高,投资规模大,就使新设备的比重能迅速超过原有落后设备的比重。中国十五期间创造的GDP,比八五九五时期还高出15%,自2003年以来出现的投资高峰,其投资额相当于前17年的投资额之和,因此如果没有经济总量的急剧扩张,是不可能为大量新技术与设备的采用,提供如此巨大的空间的。也正因为大量新技术设备进入了中国的工业生产过程,才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水平提供了动力。

  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急剧扩张,也同时表现为产业结构的提升,而产业结构的提升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就更为明显和直接。本轮经济增长从需求方面考察,明显是由住房与汽车消费带动的,相对于上一代以家电为代表的家庭耐用消费品,住宅与汽车的价值更高,所蕴含的技术结构也更加复杂,这样就带动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升级。

  例如现代汽车制造业已经普遍使用由大量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所构成的柔性制造系统,中国的汽车产能从2000年的刚刚超过200万辆,到2005年已经超过800万辆,正在建设中汽车产能还有1200万辆,汽车产业的巨大发展,就带动了中国数控机床产业的大发展。2000年,中国数控机床的产量还不到1.5万台,2003年突破了3万台,2005年又突破了6万台,今年上半年数控机床产量为3.8万台,增长率超过了20%,比全部机床产量的增长率高出一倍,全年产量则可能超过8万台。汽车工业所使用的数控机床不仅来自国产,而且也大量进口,总的看汽车工业所拥有的数控机床比重,大约要超过全部工业的一半。数控机床不仅在汽车产业被大量使用,而且也在造船、航天、工作母机等制造产业被大量使用,从而带来了中国工业技术基础的快速更新,一方面提高了中国工业的技术等级,另一方面也大幅度提高了中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成为工业企业实现报酬递增的坚实基础。

  我认为在未来两年,在中国出现相对生产过剩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工业化增长率会随之下滑,企业利润自然也会出现一个低谷期,甚至会明显低于工业增长率,因此目前的企业利润增长率超过工业增长率的现象,在2007年以后可能会出现23年的逆转

  初级产品涨价和人民币升值坑了谁

  去年以来到目前,中国企业利润递增现象的出现,恐怕也与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的普遍提升有关。首先从去年企业利润增长情况看,在39个工业门类中,13个轻工类产业有10个利润增长率超过了工业平均利润增长水平,今年前7个月又增加到12个。

  其次,在市场化条件下,投资的增长如果没有价格与利润上升的支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去年的制造业投资中,轻工业的13个产业,有60%投资增长率都超过了制造业投资的平均增长率,而重工业只占47%,到今年前8个月,超过制造业投资平均增长率的轻工产业已经占到近85%,而重工业占50%。投资结构的变化与企业利润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这也说明了轻工产业的利润水平确实在提升。

  轻工产业利润增长率的上升,显然不是国内消费趋旺的结果,因为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率始终低于投资与出口增长率,从消费率看近年来也是不断下降的。因为轻工产业的出口比重目前仍普遍高于重工业,所以轻工产业利润率的上升只能是来自出口需求旺盛。在这方面没有直接的统计数字可供考察,但是去年中国的出口额增长率是28.4%,而远洋货物贸易增长率是23.2%,可以看出贸易价值量的增长高于按重量统计的货物量的增长,说明出口每单位产品的价值是上升的。此外,中国海关15月统计的出口数字显示,除了玉米、钢材、照相机等,中国出口价格出现了比较全面的上涨态势。棉纱线出口价格涨7.6%,塑胶制品涨10.5%,电视机单价涨10%,汽车和汽车底盘单价也有15.4%的涨幅,这个情况也反映了出口提价因素对中国企业利润增长的影响。

  自去年6月份以后,中国进行了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到目前为止已经上涨了5%,原先人们认为汇率上升会严重打击中国的出口增长,但现实情况却并不如此,由于出口产品涨价幅度明显高于汇率调整幅度,通过出口价格提升,中国不仅消化了汇率调整因素,实际上也把国际上游产品如石油、铁矿砂等的涨价因素消化掉了,如此就挡不住中国出口增长的强势。

  此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关注,就是中国的通胀率远低于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今年前8个月,中国的CPI指数为1.3%PPI指数为2.9%,而美国7月份这两个指数,前者为3.8%,后者为6%,欧元区前者为2.4%,后者也是6%左右,说明国际工业初级产品涨价和逼迫人民币汇率提升,最终的结果都是落到了发达国家头上,而对中国出口增长和贸易顺差放大的影响却极为有限。

  企业利润增长率

  在2007年可能会逆转

  以上从分工发展、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和出口价格上涨这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企业利润提升的原因,如果这些分析有道理,则未来在中国工业增长中报酬递增现象是否可以持续,也就可以得出长期趋势判断了。

  首先,中国工业企业发展专业化分工的前景还十分广阔。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零部件外购量的比例一般都在80%,而我国即使在零部件外购量比例比较高的汽车产业,外购比例目前也仅有40%,可见通过发展专业化分工而寻求报酬递增的潜力还有多么巨大。

  中国的重工业增长目前明显还是处在重基础工业阶段,即重点是发展能源与原材料工业,以消除后续发展中重工业领域的瓶颈部门。按照各国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在跃过了重基础工业阶段后,就会迎来重加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所以会给中国现有的、庞大的重加工业进行更充分的重组与专业化分工,创造更广阔的舞台,从而在市场机制推动下,使中国企业的报酬递增效应,得到更充分的释放。

  其次,在中国工业生产中规模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极大的余地。例如,在日本仅8大钢厂就生产了超过1亿吨钢,而中国目前的4亿吨钢还是由200多个钢厂来生产。此外,规模经济不仅表现在企业内部,还表现于企业外部,即产业集群、城市规模与城市群的发展,从这些领域看,中国有些是刚刚开始,有些则还没有破题,也正因为如此,未来实现报酬递增的空间才特别大。

  第三,关于技术进步,由于与发达国家仍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还是举数控机床的例子,在发达国家的机床设备中,目前数控化率普遍达到60%70%,中国目前则还没有超过30%,即便在一些专门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数控化率也才仅仅达到50%,可见发展前景之广阔。

  中国目前的技术进步,还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技术外溢为主要推动力,但是由于发达国家正在不断放弃物质产品的生产,主要表现为对发展中国家日渐扩大的贸易逆差,因此技术创新的源头也会伴随着新的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则必将在这种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而相对于技术转移所形成的利润率上升,原创型的技术进步利润会更丰厚,当然这是相对于比较长远的时间来说。

  第四,对于由出口提价所产生的利润率上升,则可能不会持续太久,因为这难以为进口方所接受,有人民币升值和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故事可讲,人家可以在短时期内接受中国出口价格的调整,如果这些因素不存在,或者是很微弱,就不可以总编出故事去涨价了。

  最后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即由于本轮投资周期中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而在投资周期过去,投资需求开始低落的时候,消费需求在目前的体制约束下又不可能接替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所以我认为在未来两年,在中国出现相对生产过剩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工业化增长率会为之下滑,企业利润自然也会出现一个低谷期,甚至会明显低于工业增长率,因此目前的企业利润增长率超过工业增长率的现象,在2007年以后可能会出现23年的逆转。(2006-10-23

 
 
  • 标签:通胀 中国经济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我的分类
    最新文章
    检索
    维护主页
    濡傛灉鐪嬩笉娓呮暟瀛楁垨瀛楁瘝?璇风偣涓€涓嬫崲涓€涓�!
    銆€銆€銆€銆€
     鐢ㄦ埛娉ㄥ唽 蹇樿瀵嗙爜
    最新评论
    最新留言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 日志:271
    • 评论:0
    • 留言:0
    • 访问:180801
    璇氳仒鑻辨墠 鈹� 鑱旂郴鎴戜滑 鈹� 鍏徃浠嬬粛 鈹� CEO淇$
    Copyright© macrochina.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浜琁CP璇�010117
    鍖椾含涓畯閲戞櫤璧勮鏈夐檺鍏徃 鐗堟潈鎵€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