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发展更需注重后续的监管
2007-9-17 11:33:00
 

  巴曙松:外资银行入股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争论非常的激烈。把这个问题,放在视野更宽阔的地方研究一下。

  我本人参与了有的商业银行的一些评估工作,也有一些体会,跟大家做一些交流。外资通常的形式上来看,进入中国大概四种方式,成立外资的独资银行,购买国内银行的股份,和组建独资银行。从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投资光大银行之后,十年里面,一共有16家中资银行进入了入股,入股的比例非常的有限。我们观察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到目前为止,一共有17家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了10家中资银行,速度跟十年相比差不多。从外资进入中国银行业,整个金融界的形态形成了一个形态。刚开始的时候是比较紧张的,加入时贸两、三年之内,外资银行进入的速度非常的平缓,整个业务增长的幅度比较快,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时间内没有上升,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大家认为非常可怕的外资银行,它的份额2003年底73家外资银行他的资产占2.11%,存款只占0.73%,这个份额是非常有限的份额。在什么时候出现转化?一个典型标志性的事件,上海的贷款。主要的城市,我们限制外资银行,主要是靠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民币业务,第二个是地区。能做人民币业务的地区,原来作大的业务,基本上是跟踪中资银行一起做。那么从今年,在上海,以几个外资银行为代表的没有一家中资银行参加,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伴随着我刚才讲的,在2005年股权进入的加速,伴随着对中国市场全面的熟悉和扩张,再加上整个中国的政策框架,银行开放的制度框架日渐清晰,所以外资银行在2005年我们大致的判断,加速的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判断。我们看到有一些增量上它的速度相当快。一些大的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贷款的增量,比一些小的银行的要大。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转换。

  第二点我想对目前外资入股银行业的争论做一点简要的评论。我总的评论是这是一个伪问题,这本身不是一个问题。笼统的讨论是贱卖还是贵卖这不是问题。可以看到,中国国内的银行业在转让的时候,差距非常大。从1.11.8。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伪问题,因为不同的个案差异很大,而目前很多的争论,我的观点是实际上跟我今天讲的主题就是监管政策密切相关。为什么外资和内资同样的一家银行,定价的差异这么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本人参与的一些银行正在谈判的银行,我认为就是监管制度上巨大的差异。我们现在特别关注的是会计准则,准备金的提取,没有对不良资产提出足额的准备金,没有考虑到风险,它是一个虚的,是虚增了我们的利润。在这样的条件下,再来进行定价,和原来不实的定价,当然是有差异。所以我归结为监管制度的差异。再一个是不是影响到金融安全。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一个金融市场的安全差异非常大,也有干扰它金融安全,这取决于外资银行的类型,业务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一个大的跨国银行,严重的依托这个市场,在出危机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很多国家的案例里面显示,这些大的国际银行,是在提供支持,愿意稳定市场,因为利益所在。

  这又回到我们的监管政策,就说外资银行准入的监管政策,实际上在这里是有可为的。不仅仅停留在金融安全这个带有情绪化的争论上。同样的引进外资后,有什么用?我看了一些报告,国内银行的调查表明,银行的不良资产,大部分都是因为周边的生态,金融环境比如说行政干预,法制不健全,我昨天看了一个说法,就是外资银行进来,没有什么有。比如中国的引入外资,包括我们的建设银行也好,股份制银行也好,真正缺少资本金。现在我们公布的储备7千多亿。真正的对中国金融安全影响生深远的是另外那92块钱,是公众的储蓄。所以我们应该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有限的资金本的结构上,而更多的放在吸收我们公众的储蓄,是不是投放到最有效的最富有活力的企业和地区,而不像原来,把钱辛辛苦苦存在银行,制造大量的不良资产。如果我们对外资银行有持续监管的能力,外资银行进入之后,能够改进中国银行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表现为不良资产大幅下降,表现为回报大幅上升。国际投资成本明显下降,这样一个更健康的银行体系,是一个更安全的银行体系,那么他同样依赖于我们对银行持续的监管。不

  我们曾经也做了一个对照研究,非常的有趣。在中国大规模的开放银行市场之前,在周边的韩国、日本,也经过过几个银行重组的案例,对照会发现一个现象,可能是东亚文化在其中起作为。每一个发展的轨迹,引入外资中的争论,到后期公众的批评,问题几乎都是一样。首先银行制造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说必须要重组,这个时候进行国际的招标,引入外资,日本有新生银行,他的行长就是我们中国建设银行的独立董事。我看他们案例的时候,都很接近。开始就报价,外资银行一进来,公开原来一个虚假不实的信息进行估值,有很大的差异,公布报价之后,民众哗然,贱卖。韩国这方面的崎岖尤其激烈,日本也是一样。美国的基金进入之后,发现大量的成立一些子公司,不良资产一旦解决不了了,帐面上形成正常贷款,这些钱从哪来?银行给他贷款。当时从外到监管结构,内到企业员工,都有非常大的抵触,反对。进行清理之后,开始定价,引入一个新的体制,这些银行经历了一个蜕变。比如新生银行,早期的投资者获得了很高的回报,因为他面临很高的风险。同样我们国内的银行也是这样。我想更多的强调一点,对于当前的争论,贱卖还是贵卖是一个伪问题。我们想提醒大家,这是一个股权投资,投资是通过承担风险,来获得受益的。我们的银行或了一个风险共担者。引入外资后,会不会出现不良资产啊?在原来的时候,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都是要财政买单。那么引入外资之后,我们有一个风险共担者。经常说银行业不良资产多,多少是银行判断失误导致的。中国出现2万亿不良资产,到底是在哪些时候出现的呢?并不是平均的,是非常其中的出现在几个大起大落的时期,1992199319971998年。其中可能蕴藏的风险,大家说会不会出现新的不良资产,因为我们监管部门公布的数字是在下降,但实际上如果扣除正在进行的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的重组,实际上下降的幅度还不足以弥补剥离这一部分。即使这样,我们出现的不良资产,有了风险共担者,一样承担这个风险。同时大部分这些投资的银行,他也是上市公司,他也要受到一系列上市准则的约束,股东和监管者的约束,这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

  第二点我们不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价格上到底是贱卖还是贵卖,每一个案例都有它的差异,我放在是否我们预期的那样,带来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选择,带来一个对我们整个金融安全的资产负债结构。

  第三点我想中国下一步随着外资银行大规模的进入,中国的监管者面新一个新挑战,转向正式成为中国银行业市场上一个有活力的参与者和竞争者转换的过程中,我们的监管也面临重大的改进。比如从国际经验来看,他们的监管,首先准入监管,进入这个市场。我们已经大规模的放松,所以我们现在的关键是怎么样引导、吸引哪一些我们正急需,对中国效率改进有效的银行。怎么样在这个框架下,合理的运用,既要促进开放,还要保证金融业的增长。我们要在这个框架下,制定一些准则,还有有一些保护。最近我去美国,美国设立一个限制,说外资银行你要是不加入到他的存款保险机构,是不能吸收十万美元以下的存款,不能对公众吸收零售存款,就少了很大一块,如果你不是美国的银行,是不能加入保险公司。现在有什么办法,就是外资银行想进来,就只能做批发业务一小块,你必须买美国的银行,要付出一定的价。所以你看中资银行在纽约,只有一家可以吸收,就是中国银行。但是其他的银行都没有吸收零售存款这么一个业务资格,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整个市场上,零售市场增长快,风险低,很容易进行证监化标准化。这都是我们的监管机构,下一步值得学习研究和借鉴的。比如准入方面,也有不同的游戏规则。巴西你想到我们的国家来经营,你要给我批一家。再有一个发达国家税收的优惠。中国台湾省只允许在台北等其他地方不允许。加拿大规定非时贸的不能设分行。外资银行占加拿大的市场份额,不能超过12%,超过12%不批了。要安全这些新的合乎世界规范的准则,制定我们新的游戏规则。

  第二个业务监管。包括业务种类的限制。人民币还是外币,业务范围。对象也可以有一定的限制。比如马来西亚规定外资银行不允许接受马来西亚政府机构的存款业务。韩国,一个城市一个外资银行只能有一个机构。管制非常的严格。而我们通过银联系统,外资银行一加入,ATM这个系统都可以轻松的享用,所以我们很多的政策值得反思。他的开放程度,他提供的吸引力的增长,有稳定的空间,包括宽松的管制,使得零售市场比很多发达国家还要高,这些都是值得调整的。包括规模,加拿大规定外资银行不能超过12%。还有准备金,比如美国他的监管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状况,可以规定22%的准备金,这个幅度跟其他的国家不一样。再包括,存款保险,现在我们国家没有存款保险,实际上政府提供一个隐含的保险,出了问题会支持了。随着外资银行的规模越来越大,实际上他们免费的享受了政府提供的隐含保险。我们这个制度有可以改进啊,可以根据风险的程度来交保险金,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第四个流动性监管。日本流动性资产不能低于总资产的30%,这一部分直接影响到你的支付能力。对单一的贷款不能集中。有的银行非常的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上海、北京、广州。第六个关联贷款。外资银行给他关联的贷款也要有规定,外资银行的不良资产也有出现780%。可能把不良资产都划到中国的某一个银行,进行收税的逃避,都对我们的监管体制提出要求。第八个对外资银行实行分类的评级监管。美国对外资银行1218个月进行检查,评级监管里面,内资和外资有用一样的体系的,也有不一样的。所以必须要放到总的银行的网络里面,作为母行的监管。那我们的监管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把这些外资银行找过来谈谈,在中国的策略怎么回事,怎么安排的,这个对我们的监管能力和监管资源提出更多的要求,当然我们也看到,银监会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有国内国外的专家,都要通过考试委员会的考试,但是目前看,总体上的监管资源,一定要跟上外资银行进入的速度,要补充。这是我想讲的第三点。真的问题是监管问题。

  最后我做一个简单的展望。200611月份,已经对时贸条款履行的非常好,给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框架。外资银行准进入的趋势,2005年的加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二个我们要谨慎运用自主开放的政策,在原来承诺的基础上,比承诺做的还要更大的开放。前段时间大家都在争论,所有的外资加起来不能超过29.9就可以了,能不能让外资银行持股,超过51%,这就叫自主开放。我们很多领域,对自主开放的幅度是比外资银行还要快的,我们在下一阶段运用上还要特别谨慎。我们有国民待遇这个基本的原则,给了这个国家另外的国家还会过来谈其他的事情。我们要把自主开放的政策,用在最需要的领域和地区。我们薄弱的环节,这些领域大一些,其他的还是遵循时贸条款比较合适。形成一个导向性,对于我们的中资银行,没有能力从事这些银行产品和服务,各种外汇市场需要避险,由外资银行来填补空白,特定的领域,这样不一定不赚钱。香港的银行,讲的很辛苦,说这个地方,我们看来就是帮忙的,西部大开发,帮忙。你们东部批一个,我们在西安弄一个,结果在西安也有很多外资银行,他独到的眼光,当年或者第二年就赢利了,所以只要找到正确的人正确的机构,合理的政策引导,是可以做到既能考验到外部的效果,也能考虑到经济的受益。

  第三个我们现在要对监管政策,外资银行快速进入中国市场的阶段,我们原来主要用于监管的规则,转向在时贸条款下,怎么样借助国际经验,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比如美国OCC规定,说1218个月,到现场检查一次,我们的银行业监管管理法是两年一次。根据我的跟踪,很多银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剩下的有限的时间内,不能说比发达国家监管的更严,至少跟它一样。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这个环节,这才能保证我们引进来之后,各得所需。

  最后一点,很多外资银行,也要加强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的研究。这些银行需要进行整合、调整和定位。比如最近引进大的银行,偏偏是在市场并不活跃的银行,比如苏格兰皇家银行,为什么呢?中国的监管政策,很多国外投资者过早的投资合作。你们下一步要加强对中国市场的研究,把主要的工夫放在真正引进、提供中国是市场所需要所没有,到目前为止,外资银行的表现并不是很好的。新的产品做一个对照,并没有提供很有效的,很有利的市场急需的产品。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我最后做一个简单的小结。从整个银行发展的趋势来看,2005年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不要把更多的讨论停留在伪问题的贱卖论的争论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后续的监管。第三个重点介绍了国际上都是市场经济国家,不是说开放竞争,我们改进我们监管政策。第四个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谢谢。(时间:2006-1-16

 

 
 
  • 标签:银行 外资银行 监管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