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进入“主动负债定价时代”
2007-9-17 11:33:00
 

    为了对冲日益高企的流动性,目前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相继采取了主动取消一部分利率较高的大额协议存款的作法。的确,较之于增加贷款投放、加强金融创新等传统作法,这一味超常规的猛药对减轻银行经营成本压力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何看中国金融市场出现的这一新现象,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博士。

  进入主动负债定价时代

  记者:进入2006年,国内一些主要商业银行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取消了一部分利率较高的大额协议存款,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请问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它对商业银行意味着什么?

  巴曙松:应该说这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而且也是一种十分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据我了解,这类大额协议存款主要是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像保险公司,这类存款往往期限较长、利息较高;另外还有少量的个人存款利率也在悄悄下调之列,一度市场还风传活期存款利率取消。

  这些调整也好,传闻也好,都是指向一个长期以来金融机构被忽视的领域:主动的负债定价。其实,无论是公众也好,金融机构也好,在长期的利率管制条件下,通常都认为银行的利率是严格管制的,即使浮动也只是贷款方面的浮动。200410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利率体制改革,在取消贷款利率浮动上限的同时,也以一种超前的眼光,为中国金融市场上的存款等负债的主动定价提供了可能,这一改革举措是,贷款利率管住下限、上不封顶;存款利率则管住上限,下不封底。

  当时,市场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十分有限的0.27个点的利率上调,或者贷款利率上浮上,较少关注到存款利率的下浮空间从制度上已经打开。进入2006年以来金融机构对于负债的一系列调整举措,显示中国的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转型的推动下,开始进入主动的负债定价时代。

  记者:您的这一判断有什么依据,能否为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巴曙松:金融数据显示,流动性的充足,或者说宽货币,是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这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不断下滑。但是,长期以来,因为商业银行缺乏进行负债定价的自主性和能力,不少银行根据经营惯性,使用十分不经济的资金运作模式:高成本吸收存款,上存总行,总行再以倒挂的收益率运用到货币市场,形成收益的倒挂。这种现象本身就显示中国的金融机构缺乏自主的负债定价能力。

  据央行统计,2005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57%;而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5万亿元,同比仅增长12.98%,现在货币供应的回升并没有伴随信贷投放的同步增长,出现了所谓宽货币、紧信贷的矛盾局面。

  关注银行系统性风险

  记者:显然,此次商业银行之所以主动取消一部分利率较高的大额协议存款,主要是因为当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已出现严重过剩,那么除了取消大额协议存款之外,流动性过剩还会对银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呢?

  巴曙松: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中国面临的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流动性陷阱,更多的是来自金融体系的内部矛盾,是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内部与实体经济资金结构性匮乏并存的流动性陷阱。与银行体系资金非常充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各类工商企业等经济实体、个人的贷款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得到满足。

  如果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不能适时提高,从短期来看,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短期利率倒挂,会进一步侵蚀商业银行的利润。从长期看,是金融体系效率的进一步损失,在信贷总量收缩的同时,信贷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

  具体体现为,信贷进一步向发达地区和大企业集中,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更加严重,必然造成缺乏资金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严重后果,最终会增加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加强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能力,促使银行在充分识别风险、对潜在风险进行合理定价和有效管理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信贷投放,依然是当前需要强调的重要方面。

  记者:您提到,我国所面临的流动性陷阱其原因主要是来自金融体系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具体指什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

    巴曙松: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银行业的流动性过剩主要是现阶段融资结构转型、资本监管理念确立、银行盈利模式单一等因素多方综合作用的结果。另外,这种流动性过剩在不同银行的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银行。

  首先,我国银行主导的间接金融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2005年金融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短期融资券为标志,企业债券市场重新启动,企业直接融资领域迈出重大步伐。2005年短期融资券和企业债券共发行2078亿,上半年占到非金融机构融资比例的1.7%,是2004年上半年的3倍之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宽,一定程度上使得银行贷款的重要性有所下降,直接分流了银行贷款,缩小了银行的净利差。并且,随着股市长达5年调整期的宣告结束,未来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中的比率会持续面临进一步下调的压力。

  其次,银监会对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日益规范和严格,使得来自监管当局8%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和考核真正成为银行信贷扩张的硬约束,控制信贷规模成为多数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选择,加剧了商业银行慎贷行为,并且银行在正式实施资本充足监管的前一年会更加谨慎放贷,紧信贷形势至少在2006年难有起色。

  再次,在资本充足率以及银行改制的约束下,银行风险管理要求更为严格,信贷投放趋于审慎,而这实质上反映了国有银行风险控制手段欠缺、风险定价能力缺失的窘境。进一步分析2005年的贷款结构,在新增贷款中,其他商业银行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地上升,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要远远高于国有银行的贷款增长率。例如,2005年第三季度国有银行贷款的环比增长率仅为1.31%,而其他商业银行贷款的环比增长率达到5.9%20059月末,国有银行的存差额与其人民币贷款余额之比为52.27%,其他商业银行的存差与贷款余额之比为34.94%。这表明,相对于国有银行而言,其他商业银行具有更强的信贷偏好,国有银行的惜贷倾向更加明显。

  最后,外汇增长较快凸现了流动性过剩。2005年全年外汇储备增加2089亿美元,同比多增22亿美元,由此形成的巨额货币投放造成了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

  另外,银行信贷行为的顺经济周期的偏好受到经济增长趋缓的影响,商业银行转而采取审慎贷款行为,致使目前银行的资金出路日益趋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如何应对流动性过剩

  记者:对于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业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加强金融创新、发展资本市场、增加贷款投放等不一而足,您认为要想彻底缓解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最现实的途径有哪些?

  巴曙松:应该说,当前市场上广泛讨论的允许银行合规资金进入股市和企业债市场的建议,只是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状况下部分存款的出路之一。

  从银行自身来说,银行应更多的着眼于通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和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拓宽资金的运用渠道,拓展利润空间,实现业务结构的转型,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逐步改变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过剩的问题。一方面,银行通过差异化的风险定价完全可以在贷款投放上有进一步的作为,而不是一味的回避风险。

  应当承认,所谓的流动性过剩更多源于金融体系内部效率的低下,而非来自实体经济投资需求不足,还有相当的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民间借贷仍相当活跃。如果银行能够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定价,即使是在现有的资本约束下,信贷也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其业务转型的关键。尽管近年来政府主导的金融创新已经让位于市场主导的金融创新,但金融创新呈现出的主要思路是突破利率和分业管制,资产类创新和中间业务创新少,整个金融生态环境距离形成监管与创新良性博弈互动的条件还有很大差距。

  此外,国有银行长期以来在贷款业务领域的垄断地位,加之无利润约束,使其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不足,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2005年已率先加大了脱离传统的依赖存贷业务发展模式的力度,纷纷启动向零售银行转型的发展战略,推出各类理财产品。应当说,这是应对金融机构转型等外部约束的积极调整。

  目前,高额的存贷差和商业银行平均负债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倒逼商业银行进行资产结构调整,金融创新的竞争环境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关键在于能否以此为契机,形成利于金融创新的金融生态环境。

  从宏观调控上,应进一步分流银行存款持续增长的压力,积极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及各类风险较低、预期收益相对稳定的各类理财产品市场,为居民提供更多的较低风险的投资选择;提高政府和企业消费,降低国民储蓄;着力于将汇率调整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扩大内需。(时间:2006-1-25  来源:中国证券报)

 

 
 
  • 标签:存款利率 银行业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