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所显现的政策走向
2007-9-17 12:48:00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10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同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以调整后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5.58%)为例,城乡信用社可以在5.02%12.83%的区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存款利率不能上浮。

  从利率走势看,这是中国九年来的首次加息。在中国已经充分融入到国际市场的背景下,此次加息所带来的市场影响,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中国国内。中国加息的消息公布后,国际金融市场和原材料市场一度出现大幅震荡。从中国的金融政策看,此次加息显现出的政策走向值得深入分析。

  加息意味着宏观调控开始从行政管制主导转向市场调节主导

  以管住土地、管紧信贷为主要政策线索,从20044月份开始的宏观调控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这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有其必然性,同时也具有见效快的优点。但是,采用行政性的手段也有明显的缺陷,例如导致经济过热的体制性缺陷并没有根除,建立在管制和审批基础上的宏观紧缩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方政府的游说下效力会逐步下降。这也是前一段宏观调控的成果还是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虽有所缓解但基础还不稳固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究竟应当如何使得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果巩固下来并使宏观调控的基础更加稳固呢?根本的还是需要回到体制改革,回到市场化的参数调节上来。

  市场化的参数调节,代表性的就是利率和汇率。偏离均衡水平的利率,特别是负利率,必然在投资管制放松之后导致投资的反弹,也必然会导致资金的体外循环。加息显然有利于抑制这些负面影响。

  从理论上分析,利率调整之后,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也凸现其必要性。汇率的调整涉及到对外部门与对内部门、经济外向程度较高的地区与外向程度较低的地区的利益调整与平衡问题。然而,无论是汇率和利率的调整,其目的都不应是为稳定而稳定,而应当是促进中国经济的平稳持续增长,促进对内部门与对外部门、金融部门与产业部门发展的相对均衡。在利率和汇率的调整过程中,利率和汇率水平的重估与利率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必然需要相伴而行。

  加息意味着宏观调控回到市场化改革的轨道

  此次利率的调整,同时也伴随着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这意味着宏观调控开始回到市场化改革的轨道上来。实际上,针对导致经济过热的体制性缺陷进行相应的改革,是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根本途径。上一次宏观调控结束时所推进的外汇、外贸、财税体制改革,到现在我们的经济运行还在受益。

  从发展方向看,利率改革将进一步迈向贷款利率上不封顶,存款利率下不封底的更大的灵活机制,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不断增强。与简单采用行政手段审批特定高风险行业的贷款相比,运用市场化的手法,区别性地采用不同的利率水平,无疑是更为有效的方式。

  加息意味着中国可能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

  这既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美国利率走势的影响。金融市场对于未来利率的上升趋势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相应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

  关于加息的争论显示央行调控行为的市场化

  此次加息调整较好地引导了市场的预期,同时根据金融市场走向,差异化地调整了不同期限的利息水平,显示了央行调控行为的市场化。实际上,市场化的调控行为对于市场主体来说,可预见性、可分析性相对提高,市场不再仅仅需要关注官员的只言片语,而要更多地把握金融市场本身的走向。

  加息将引发金融市场格局的调整

  加息对于证券市场的总体影响是不确定的。从基调看,加息具有紧缩作用,对证券市场是一种利空;但是,加息同时也是确认经济增长的强劲和潜在通胀压力的强大,这对于证券市场也有积极作用。同时,加息对不同的行业所形成的影响不一样。例如,银行业无疑会得益,加息有利于银行扩大储蓄资源。而房地产行业等会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严重依赖银行贷款的房地产公司将增加经营成本。

  加息政策正在奠定2005年的经济增长基调

  在公布加息之前,1022,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4年前三个季度的国民经济运行相关数据。从这些经济运行的数据走势看,2004年全年的宏观经济金融运行基本上没有大的悬念,走势和格局也已经相对清晰。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应当是在前三个季度运行状况的基础上,探讨第四季度应当采取哪些相应的政策举措,从而为2005年的经济增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的宏观政策通常有13个季度的时滞效应,前三个季度的发展趋势以及第四季度的政策走向,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2005年经济增长格局。

  考虑到20044月份以来已经确立的经济增长稳步回落趋势,在加息的同时,适当放松信贷的必要性也在提高。在中国金融市场运行中,信贷紧缩对于下一步的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因此,第四季度的信贷投放基调对于2005年的增长格局有一定的影响。2003年前三个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2.47万亿元;2004年前三个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79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03年同期少增6697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与2004年新增贷款2.6万亿元的目标相比,前三季度的信贷控制有过紧之嫌。由于当前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模式倾向于年初多贷、年末少贷,第四季度的信贷收缩可能会更为强烈。因此,在加息的同时,有必要在第四季度适度放松信贷的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增大信贷特别是短期信贷的投放,避免2005年的经济增长会因为2004年下半年过于严厉的信贷紧缩出现明显的下滑。

  实际上,从宏观调控角度看,信贷投放不应过分拘泥于预定的计划目标,现实的经济增长趋势以及物价和就业状况等才是宏观政策的关键目标。(时间:2004-12-15  来源:《中国金融》20041126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