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世界各国正积极寻求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产业发展。当前,发展低碳经济能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升级,有助于促进经济复苏;从长远看,新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低碳、无碳的清洁能源逐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有利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高碳化石能源,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自净二氧化碳的能力每年只有30亿吨,而全世界每年剩下200多亿吨二氧化碳残留在大气层中,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气候变得更为反复无常,气象灾害范围更大、更频繁和更严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是现代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此背景之下,大气将不再是免费的排放空间,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将受到限制,每个国家要根据自己国情制定二氧化碳的排放额度,并且要为自己超额排放的二氧化碳埋单。联合国开发署的《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指出,尽管发展中国家总的碳足迹在加深,但发达国家更应承担排放的历史责任。工业化时代起所排放的每10吨二氧化碳中,约有7吨是发达国家排放的。英国和美国的人均历史排放量约达1100吨二氧化碳,而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平分别为66吨和23吨。美国是最大的排放国,约占全球总量的1/5。中国、印度、日本、俄罗斯和美国是前五大排放国,共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碳足迹的深浅程度同工业发展的历史有关,也反映出富裕国家累积的沉重“碳债务”——这是对地球大气的过度透支。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尤其是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高达70%。这种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使我国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的根本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又是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在全球关注环境、以环境谋求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背景下,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2012年后,中国将有可能被纳入减排国家的范围,承担减排义务。同时,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客观上我们自身也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动力。
当前,在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以开发清洁能源、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产业等为基本内容的绿色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展现出向节能低碳、绿色经济转变的良好势头。我国应当抓住这个时机,把加快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与规划,使整个社会经济步入低碳化轨道,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决、有力地发展低碳经济
2009年上半年,我国已完成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了13%,“十一五”规划的到2010年降低20%的目标有望实现——这意味着我国在5年当中减少了15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即便在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的非常时期,我国也没有因暂时的经济低迷而放弃减排和转型的中长期目标。在4万亿元投资里面,直接用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资达到2100多亿元。目前,我国已成为光伏发电的第一大生产国和全球第四大风电市场。2007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的73%,2008年更是占到84%。
尽管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艰苦的努力,我国依然选择站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前沿。我国政府日前郑重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加以落实。这一率先发出的清晰而明确的量化减排信号,充分表明中国政府本着对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体现出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对地球未来的勇敢担当。
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的增长要求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能源消耗量还会相对增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无疑面临巨大压力。既要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及相伴而生的适当排放量,又要降低温室气体增长速度,加快发展低碳经济,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之路。
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能源资源禀赋条件。我国已探明的常规商品能源总量为1550亿吨标准煤,占世界总量的10.7%,但人均能源资源探明量只有135吨标准煤,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51%。其中,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人均的70%、11%和4%;即使水能资源,按人均量也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对降低碳排放强度十分不利。
二是经济发展水平。我国是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和能效水平落后,导致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都大大高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目前的人均能源消耗量仍较低,还有几千万人没有用上电,能源消费尚属于生存型消费,未来中长期能源消费必然随经济发展而继续增长,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降低碳强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三是碳排放总量大。从历史累计量看,中国自1950年到2002年,消耗化石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只占同期世界排放量的9.3%,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92位。但中国人口占世界20%,排放总量位于世界前列。同时存在相当数量的“转移排放”,有关研究报告表明,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及产生的温室气体中,约有1/4是由出口产品造成的。
四是锁定效应。所谓“锁定效应”,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其使用年限都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即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我国在发展电力的过程中,如果不能避免传统燃煤发电技术的弊端,则这些电站几十年后还会像现在这样较多地排放碳。届时,如何兑现所承担的减排义务,将面临巨大压力。
实现两个根本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是构建一种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限度的新能源经济发展模式。这场能源经济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现代经济发展由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经济,向以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根本转变;二是能源消费结构由高碳型黑色结构,向低碳与无碳型绿色结构的根本转变。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中心环节,一方面是着力推进化石能源低碳化,另一方面是构建新能源经济体系,发展低碳与无碳新能源,使整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低碳与无碳化。这是未来能源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
研发利用低碳能源技术,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低碳能源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煤炭洁净高效利用技术、温室气体的减排技术、节能技术等。清洁利用传统化石能源,同时大力发展低碳和无碳型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断降低传统化石能源的比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未来我国能源发展的路线图,主要是发展高效非化石燃料交通系统,煤炭高效洁净利用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规模发电技术,以及核能技术。在2030年前,低碳经济要求下的能源结构的优化,重点在于提高常规低碳能源比重,大力发展天然气,加快发展水电、核电,以优质常规能源的快速发展减少对进一步增加煤炭供应的依赖,并逐步替代煤炭的使用。在2030年以后,中国新增能源将主要来自于非化石能源。碳排放总量的下降,也将依靠非化石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另一方面中国还需要开发更多的减排温室气体的技术选择,包括碳捕获和埋存技术(CCS)等。
大力推进工业节能,争取2020年以后工业能源消费实现近零增长
对高耗能行业实施行业准入制度,在企业生产规模、技术装备能效水平方面设置较高的门槛,抑制高耗能行业低水平盲目扩张,使高耗能行业新增生产能力的技术水平和能效水平接近或达到当前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控制高耗能产品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张,发展低碳产业和推广高效低碳技术,工业结构将得到优化。通过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明显提高,争取到2020年前使工业能源消费总量进入低速增长期,2020年以后工业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可以进入超低速增长期,甚至随着高能耗产品的产量下降,出现趋零增长。
引导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减缓建筑,交通能源需求增长速度,建立低碳社会的能源服务体系
提倡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的制度和社会公共设施保障体系,引导全社会形成节约型消费理念和建立合理的消费模式。建立新型住房消费模式,合理约束人均住宅建筑面积。除了合理控制建筑总规模以外,要逐步提高能效标准,并严格实行建筑能效标准,提高公共建筑能源使用效率。
保护生态,增加各种碳汇
通过植树造林,改善土地利用管理,提高林木蓄积量,增加土地有机物含量,是应对气候变化,增加碳汇的重要手段。要坚持大规模植树造林,保护现有林地,保护湿地,保护脆弱地区的生态平衡,防止土地沙化、荒漠化。
政策建议
低碳经济与低碳能源是密不可分的。纵观人类能源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而且人类所使用的能源是在沿着高碳到低碳、低效到高效、不清洁到清洁、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低碳经济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本国、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基础条件和科技水平,分步骤实施、有序推进。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国家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先探索试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推动技术创新,构建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
建议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委共同制定优惠政策,推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能源科技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当前要瞄准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研究开发和示范工作,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上有重大突破,加快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新型产业,建立符合低碳和生态经济发展需求的市场体系
完善供求、竞争、价格、风险等市场机制,加快实施产业化工程,积极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实施规模化开发利用,确保资源在产业中得到最有效配置。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适合各国国情的低碳发展之路
世界各国应坚持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主渠道,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导下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可以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实现互利双赢。发达国家应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更加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