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之中,结构调整、资源资产重组的讨论很多,争论也很激烈。事实上,类似话题,10年前,很多专家学者就进行过探讨。黄奇帆到重庆赴任后,强力推动各方面改革重组,包括整合国企集团、组建“八大投”、 改革地方金融机构、重组上市企业壳资源等等,并已探索出一系列改革重组的实践经验。近日,本刊记者专门奔赴重庆,就经济领域的重组问题,对重庆市代市长黄奇帆这位推动重庆系列重大重组的操盘手进行了专访。
记者问:黄市长,你是国内著名的领导型专家。听说你曾经说过,“世界是可以重组的”。请问,这里的“重组”的定义和内涵是什么?
答:哥伦布说,“世界是圆的”;托马斯?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这里所说的“世界是可以重组的”,就像他们说世界是“圆的”、“平的”一样,可以把这个“重组”二字理解为一个形容词,表现为资源的重新配置、结构的变化,等等。为了经济发展,可以选择重组;遇到灾难,也可以通过重组来逃生。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领域,也包括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可以涉及重组。我着重想谈的,主要是经济领域的重组,包括企业界的重组、经济要素的重组、区域之间的重组。
经济领域的重组的定义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管理模式、资源配置、企业结构、股权结构、资产结构等方面的企业运作,包括管理重组、权利重组、资源重组、要素重组,等等。比如在一定条件下,把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达到“1+1>2”的效果,就是一种重组;企业领导人换了,可能引起整个经营管理层的变化,这种权利的再分配,也是一种重组;企业之间的经济要素的流动、债务的组合,都是重组。
我们经常讲经济方面的改革创新,其实改革创新和重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很多重组即是改革,许多改革就是重组。你可以说创新是技术创新,但是经济领域的创新,企业范畴的创新,很多都和重组有关的。国内外近十多年来在经济金融方面的改革举措,本质上都是重组。国内来说,上世纪中后期的国有企业改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国外来说,金融危机下的美国,投入上万亿美元拯救花旗银行、AIG、美林、高盛等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解决银行坏账,本身都是重组。横向看世界,各方面经济现象,转来转去,最终都可以用这样的概念去解释。在这个意义上讲,世界是可以重组的。
记者问:你认为经济领域推进这些重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动力何在?
答:一般来说,经济领域的各种重组,有四种目的。
第一种是为了超常规发展而重组。比如企业为发展去增资扩股,去上市,增资扩股、上市的过程就是重组,获得发展的资金,是一种重组。有的企业为了发展,进行横向的甚至跨领域的兼并收购,这也是为了发展而重组。
第二种是为了摆脱困境而重组。企业涉及到困境时,往往都有重组。有的企业为了规避破产进行重组,希望通过新的力量注入,起死回生。有的企业大到不能倒、不能死,否则影响稳定、影响整体经济发展,政府就强力去重组,像花旗银行、AIG之类的企业,美国政府就出资去拯救它,把一个要死的企业救活,也是一种重组。有的企业破产了,资源也好、要素也好都重新调整到另一个企业,实质上也是一种被动的重组,是被重组。
第三种是企业之间为了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而重组。一般来说,不管是强强联合,还是强兼并弱,双方能够达成一致,就是一种双赢的重组。联盟企业之间,竞争对手之间,都能够进行这方面的重组。
第四种是为了转变体制机制而重组。突出表现为系统内部为了更高的效率而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或者方法上的调整。比如国有企业改制,使自身结构更加完善、使内部的管理更加优化、或者为了取得更高效率,改进工作作风,进行体制机制,或者工作方法的改革,这也是会产生重组的。
记者问:经济领域的重组,一般有哪些什么方法呢?
答:总体来说,推进经济领域的重组,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调整边界条件。任何一个经济体,它都是在一定边界条件下运动。当边界条件调整了,这个企业就会发生变化,坏的企业可以变成好的企业,当然,边界条件调整不当,好的企业也可以变成坏的企业。一般说来,凡是要摆脱困境的重组,一般就是进行边界条件的调整。比如国有企业改革,由于许多历史原因,造成了资产负债率高、劳动力冗员多、社会负担重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单单靠国有企业内部消化,是解决不了的,必须政府亲自出手,改变边界条件,比如帮助分流劳动力、剥离债务、降低负债率、剥离社会负担,等等。国家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采用了汇金集团外汇注资、坏账剥离、发行债券注入现金流等战略性重组措施,并在上市前引入近20个主流券商注资,这些都是边界条件的重组。凡边界条件重组,一般是外力促使,要么是政府,要么是其他第三者。
第二种方法,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这类重组一般是企业之间按市场原则进行的,自愿的、互惠的收购兼并。这种情况并不是改善边界条件,而是发生在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变现为优势资源的流动。企业之间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一定是为了资源优化配置。是一种强强联合,或者是一种强势企业和弱势企业之间的弱肉强食,但一定是经过整合之后,蛋糕越做越大。
第三种方法,系统内部的体制机制调整。一般是更替领导阶层,或者转换企业发展思路,都是从系统内部进行自我革命,通过体制机制的调整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种方法,调整利益分配格局。着重从方法论上考虑利益蛋糕如何划分的问题,通过重组,改变原来的利益格局或者蛋糕分配方式。一种可能是,各方面利益兼顾,虽然有部分人利益受到一点损害,但总体上大家都过得去。另一种可能是,本来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却把别人的好处抢过来了,表现为掠夺资源、财产再分配、抢夺别人蛋糕。世界的重组里面经常会有弱肉强食,会有抓住机遇抢夺蛋糕。
记者问:经济领域的重组范畴,具体有哪些呢?
答:经济领域的重组,就重组的对象来说,有四个范畴:
一是企业业务链的垂直整合。将产业链上的上游、中游、下游的企业及其资源进行重组整合,表现为企业在产业链条上的纵向合作或并购。
二是企业业务范围的水平整合。比如将本企业的研发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的一个环节或某个环节外包出去,搞“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搞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等等,表现为企业的纵向合作或并购。现在惠普、IBM等跨国巨头,都是自己控制研发设计、营销网络等核心环节,把每个零部件加工、物流等环节都外包给各种代工企业、物流企业,自己做的业务不到30%。
三是跨地区、跨国家的资源要素的重组与流动。这在全球化下体现得很充分。各个时期,全球化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第一次全球化是跨国公司瓜分全球地下资源,第二次全球化是信息产业链全球化,第三次全球化将是土地开发的全球化。现在国际上跨国收购矿产,收购土地,收购装备,都很活跃,这都是更大范围的重组。
四是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之间的整合。包括上市融资、股权转让、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股权投资等等,主要体现为资本结构变化。企业债务重组也属于这种范畴。
具体的重组,可能是其中某一方面的业务,或者几个方面联动,进行的全方位重组。
记者问:企业重组过程中往往有哪些工具或者主体?
答:重组过程中,一般会有四种主体或工具:
一是企业。企业主要基于前面提到的四种目的,主动或被动参与重组。
二是政府。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发展或者维护社会稳定,可能亲自出面推动企业改革,招商引资,或者通过注资、财税优惠,直接或间接推动各类重组。
三是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包括私募基金、风投基金,通过适度的资本注入,希望通过合作取得直接的回报。
四是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包括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等,他们通过中间的信息服务参与重组的某个环节,获取相应的报酬。
重组是需要资源的,有资源的都有可能用于重组。企业在资源不足时,往往需要借助外力推动来渡过难关。政府是有资源的,包括政策、资金,企业需要时可以出手相救。投资银行、私募基金以及其他机构,一方面可以给企业提供重组的方案,同时也可能提供资金或者公允的服务,介入到企业重组中来。所以,后三者都可能成为重组的主体,或者是推动重组的工具。利用得好,发挥得好,可能使重组过程变得比较顺利。
记者:你在上海任职时就曾经说过,重组不是灵丹妙药。那重组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答:“重组”题材早已是经济学界热议的话题、企业所追捧的对象。但重组不是灵丹妙药,也可能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甚至走向反面。这取决于重组的出发点,取决于重组的方式方法,也取决于当时的环境条件。比如美国为了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和“9?11”后的经济困境,通过搞次贷来刺激美国房地产市场,进而振兴美国的经济,结果出现次贷危机,造成大量金融机构倒闭和坏账。为了解决这种危机而进行的资产重组,有的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做大了蛋糕,走出了深渊;有的方案是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甚至有的方案只是推迟翻船的时间,以一个未来可能是更大的泡沫,去拯救现实的危机。
所以,上面所说的四大类型的企业重组,最合理的是企业之间资源优化配置和系统内部体制机制变革的重组。资源优化配置,本身是一种双赢的重组,实现了重组的放大效应。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组,则是一种内在的消化和挖掘,对外部影响也不会很大。改变边界条件的重组,往往是不得已的重组,是面对大到不能倒的企业,再不重组就会造成更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类重组需要政府或第三方有足够的经济资源和财金力量。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调整利益格局类型的重组,一般是拆东墙补西墙,损了东家补西家。这里特别要关注的是此时此刻的主要矛盾在哪边。作为利益格局调整的重组,主要注意各方面利益的兼顾。如果原来的分配不公平,可以用改革的方法把蛋糕重新切过,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这里特别要多谈一句的是,作为政府改变边界条件推动的重组,一般要注意三点:
一是适不适合参与重组。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可能通过企业内部的调整就能够解决,政府介入过多,可能影响市场的公平,改变企业的运行轨迹。介入的时点上,政府要把握好。
二是多大力度参与重组。比如企业已经病入膏肓了,政府仅仅是一些皮毛上的支持,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企业重组总需要政府付出代价的,而政府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十分的资源用了一分,去救了企业,这没什么,但是如果政府的十分资源透支成三十分,结果企业可能救活了,但是政府却破产了。
三是以什么方法参与重组。政府在采用转换边界条件去救急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今后退出的条件和可能的前景,按市场规则操作,取得风险的收益。
总之,企业的重组,要义是“多赢”。不仅仅是重组方与被重组方,还有其它有关方,都要利益兼顾。企业的重组一般有债权人、原股东、战略投资者、职工等四方。重组中要坚持“平行四边形”法则。重组不能逃废债权人的债务,但是债权人也不能只受益,不承担任何重组的代价,因为如果公司破产,自己的损失会更大。对原股东来说,目前状况是他造成的,肯定要承担主要责任,但重组总比破产要好些。对战略投资者来说,为了长远利益总要出点血,一旦重组成功后,会得到更多收益。对职工来说,尽管是被动的一方,坚持自己权益是应该的,但过分坚持无法实现的权益,只会造成企业最终破产。政府面对这四方,应该做什么事情呢?应该提供支持和协调,提供鼓励重组的政策,比如税费减免,对重组过程的资金提供贷款信用支持,就可以把这件事推动起来。
世界是可以重组的,对企业、对产业、对经济领域,都是如此,在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尤其如此。把握重组的要义,注意重组的操作逻辑,比单纯议论重组的理论和方法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