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住有所居”目标,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力度,率先大规模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积极探索构建城市住房需求30—40%由政府保障、60—70%由市场配置的“双轨制”模式,推动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住房供应体系,努力实现城市居民“住有所居”。
大规模建公租房,实现“低端有保障”。过去,重庆已为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各类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但只能覆盖城市总人口的10%左右,仍有占城市总人口20%左右的中低收入群体得不到保障。去年开始,我市根据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实际需求,计划三年内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将保障范围进一步延伸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新生代城市居民、大学毕业生、外来工作人员等“夹心层”人群,形成城市住房保障新体系。去年底,建设了1300万平方米公租房,今年又开建了1350万平方米,并分批向市民投放,可供50多万中低收入群体租住。目前,民心家园、康庄美地、康居西城、两江名居、民安华福等五个公租房楼盘,已推出房源67330套、439万平方米。3月2日进行了首批电视摇号配租,4月底可陆续签约入住。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全部建成后,将覆盖约200万城市人口,加上原有各类安置房,可将30—40%的城市人口纳入保障性住房的全覆盖。
高标准规划设计,确保公租房品质。公租房与普通商品房一样,都是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重庆公租房围绕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选择城市地铁、轻轨沿线等交通条件较好地段,与商住楼盘“混建”,共享配套和服务,避免形成新的城市边缘区域。主城区的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都布局在内外环线之间的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周边,公租房楼盘与商品房楼盘按照1∶3配置。首批配租的五个公租房楼盘,分别布局在鸳鸯、大竹林、西永、蔡家、华岩等5个住宅聚居区,平均容积率为3.69,都配套了商场、银行、医院、学校及2—3所幼儿园,都已开通2条以上公交线路,从而保障了居民生活、出行方便。在西永微电园等产业园区,布局了300万平方米公租房,并根据白领、蓝领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经济条件,实行分档建设和差异化租金,使其各得其所。职工下班后即可融入社会、融入城市,实现园区生产与城市生活的无缝衔接,促进厂社融合与社会和谐。
创新投融资模式,平衡好建设资金。如此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必须要解决资金问题。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大约需要投资1000多亿元。重庆按财政投入和融资贷款3:7的比例,采取“1+3”的模式筹措资金,既保证当期建设投入,又能保证资金动态平衡。“1”就是财政投入约300亿元,包括中央专项、本级财政支出、土地无偿划拨、税费减免等渠道。“3”就是除财政投入外的700多亿元通过社会融资解决,通过出售配套商业用房和部分公租房有限产权、向金融机构融资等三种方式实现建设资金的平衡。目前,首批公租房建设所需的300多亿元资金已全部落实。其中,政府投入100多亿元,包括落实中央和市级补助资金32亿元,税费减免43亿元,划拨土地投入50多亿元;市场融资完成近200亿元,包括公积金贷款30亿元,已与八家商业银行签订160亿元贷款协议。公租房投用后,按每平方米10元左右月租金计算,每年可回收租金40多亿元,偿还贷款本息、扣除维护管理费用后仍有盈余。
坚持政府主导,体现公益属性。保障性住房必须公建、公有、公营、公益。重庆的公租房建设,土地全部由政府划拨,国有企业承建并持有产权,免收土地出让金、相关税和配套费,不产生建房利润,租金不超过同类商品房市场租金的60%。在管理环节,重庆市专门组建了市公租房管理局,建立了公租房信息化管理系统,制定了《公租房管理暂行办法》和《公租房管理实施细则》,确保配租公开、公平、公正。在退出环节,规定公租房租满5年之后,可通过成本价购买,但所购公租房不得上市交易,而只能以购房价加同期银行利息由公租房管理局回购,再作为公租房流转使用,确保公租房的保障属性,防止灰色交易。为有效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重庆公租房小区都建立了社区管理委员会,由街道、房管机构、物业公司、派出所等单位派员驻点办公,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保障性住房的受益面至关重要。重庆的公租房准入门槛较低:凡年满18周岁,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具有租金支付能力的进城务工及外地来渝工作的无住房人员,大中专及职校毕业后就业的无住房人员,本市无住房或住房困难家庭,均可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实现了保障性住房最大范围的公益、公享。
今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更加坚定了我们大规模建设公租房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体系,加快建设进度,完善配套服务,提高营运水平,努力为城市住房困难居民营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