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增长模式,走了一条有别于一般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加上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人为地压抑了城市化进程。……
(成文于2005年12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日本神户健康发展中心主任威尔弗瑞德·克莱泽尔博士,2005年11月20日在上海召开的“上海健康城市国际论坛”上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快速的城市化已对人类健康构成挑战,而人类对此准备不足。
真是“卖啥吆喝啥”。而学科一交叉,新概念就冒出来了,叫做“健康城市”。
(成文于2005年11月27日)不经意读到这篇报道,很为它的题目《城乡一体化不是“一样化”》鼓舞。文章一开始,便大段引述了郭占恒先生的一番宏论。而我与郭先生原先就相熟,为此大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慨了。
大约于2003年9月,我因“看到不少文章,有意无意地把城乡一体化,理解成了城乡一样化”,并担心“如果这样来把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那是非常危险的”。于是在中国城市化网站上发了一个帖子,声称“千万别把好经给念歪了”!
(成文于2005年12月17日)“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这一命题之后,已渐成热点。王梦奎先生撰写的《关于“十一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的若干问题》一文,便是证明。
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首先是要对城市化内涵本身,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王先生指出:“城市化是涉及几亿农业人口转入非农产业的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迁。”说得不错,但用在工业化上恐怕更为准确。套用他的句式,建议改为:“城市化是涉及几亿农民转为市民的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迁。”
(成文于2005年11月27日)魏杰先生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作了一番诠释,认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是一种“体系化”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据我所知,同样意思的话,其实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已说过。我的理解,与其说是大中小城市都要照顾到,不可偏废,还不如直截了当地指出“提升城市群的组织化水平”来得更好。
(成文于2005年11月10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的一大亮点。对此,人们有着多种多样的解读。
我相信,这里面包含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体现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反映了对“两个趋向”客观规律的真切把握。这应当是一件好事。
(成文于2005年8月27日)就我国三大经济发展的核心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而言,其城市化发展已进入了一个资源整合的新阶段。
资源整合的载体是城市群,即“跳出城市发展城市”,或谓中央要员兼“封疆大吏”——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所谓的,“现在遇到的问题,不是一个镇、也不是一个市的问题,是整个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怎样整合与提升”。
(成文于2005年8月27日》2005年9月号)牛文元先生关于《城市化向组团式城市群跃升》一文,其观点表达得虽然偏于学术化,但绝对是指明了一个大趋势,讲清了一个大道理。
在区域发展问题上,现在似乎要防止落入一种绝对化的误区。伸出五个指头尚不一般齐,更遑论自然禀赋、发展水平极大不同的各个地区!有人说,眼下中央政府的区域发展战略就是“推平头”的。比如,有了东部率先发展,就要提“西部大开发”,有了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就要提“中部崛起”。“排排坐,吃果果”,各方都不能偏颇,哪一句话也不能少说。
(成文于2005年6月15日)在有关中国城市化汗牛充栋的论作中,已是许久未能听到如此振聋发聩的呐喊了!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化?问得好!陶丹先生从中国人多地少这一最大的国情出发,指明了中国发展面临的一个最具全局意义的重大挑战: 养人要保地,可是土地不断为城市所吞噬;然而,持续扩张的城市,却未能养活失去土地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