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资本主义时代与新帝国主义战争(中)
2007-9-18 9:56:00
 

  伴随着这一过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投资结构也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从海外直接投资看,二战以前的资本输出流向,主要是从宗主国流向殖民地国家,要占到六成以上,投资的内容,主要是开发农业和矿业等初级产品资源,约占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海外直接投资的八成上下,与此相对应,二战前的国际贸易结构,也是以初级产品为主,占到60%以上,制成品贸易只占三分之一多一点。这种投资和贸易结构,反映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殖民地掠夺资源和向殖民地输出工业制成品。而二战以后直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福利制度的改良带来资本主义经济体内的需求扩张,海外投资的主体转为以资本主义经济体内的投资为主,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的所谓“水平分工体系”,70年代初以前,主要是美国与欧洲国家环绕大西洋盆地的专业化分工,70年代初以后,随着日本和“亚洲四小”的工业化加速,又出现了美国跨越太平洋与东亚地区的专业化分工。在这一时期,发达经济体间的投资已经占到全球海外直接投资80%左右的份额,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内部的制成品贸易,也替代了二战前初级产品贸易的主体地位。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制度改造,为资本的扩张找到了新的利润空间,但是到1956年,美国的工业化任务就基本上完成了,其主要标志是在当年 “白领工人”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人数,即在非物质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第一次超过了物质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服务产业开始成为美国的主导产业。美国在长达20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服务产业的比重长期停留在55%以下,1956年以后则迅速上升,到目前已经上升到占GDP75%以上。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英、法、德、意、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了工业化任务,服务产业比重也出现了提高的趋势。因此从总体上看,到70年代后期,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跨越了物质生产发展的阶段。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内的物质产品需求逐渐饱和,产业资本通过发展物质生产谋取利润的空间日益狭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产业资本竞争不断加剧。在80年代,这种竞争的加剧,主要表现在以德、日为代表的后起资本主义国家以投资、收购和兼并的方式大举进军美国市场。但80年代“冷战”还没有结束,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东西方”的对立,欧洲和日本在来自东方的威胁面前,需要美国军事实力的保护,因此不得不对美国的经济利益让步。“冷战”时代在关贸组织内部,虽然也围绕调和美欧、美日间的经济冲突进行过多次谈判,但往往是欧、日在美国的压力面前退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85年的“广场协定”,美国为了增加商品输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压迫德国马克和日元升值,以致于造成了日本90年代初期的资本市场崩溃和金融危机。然而1991年发生了8.19事件,前苏联社会转轨,“冷战”时代随之结束,欧、日对美国的军事依赖突然消失,长期被“冷战”抑制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的经济竞争压力被突然释放出来,引起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一系列新的、本质性的变化,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由此走入了一个新时代――虚拟资本主义时代。

  这些新变化择其要点而言之,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分化,最引人注目的是美欧经济体系的分裂。

  1992年末,在丹麦的小城马斯特里赫特,欧共体国家宣布成立“欧盟”,要进行经济、货币与政治的统一,并且从9国扩大到12国,以后又扩大到15国。1999年欧盟在英国尼斯湖畔召开的会议又决定继续“东扩”,明年将扩大到25国。当欧共体扩大到9国时,经济实力已经接近美国,贸易额则超过了美国,明年欧盟完成东扩,则不仅贸易额会大大超过美国,人口与GDP总量也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1999年欧盟已经顺利启动了欧元,去年欧元现钞也顺利进入了流通。欧元在启动的第一年,以欧元记价的国际债券发行额就超过了美国,去年7月以来,欧元已逐渐展现出强势,对美元的比价从年初最低的1美元兑0.8欧元向1欧元兑1.2美元逼近,从而对美元和美国经济形成巨大挑战。欧盟的出现仅仅发生在“冷战”结束一年后,欧盟国家之所以在“冷战”刚刚结束就敢于同美国唱“对台”,就是因为过去与美国的经济联盟是由于在政治与军事上有求于美国,当这种政治与军事需求消失,与美国的经济利益对立就突显出来。美国为了应付欧盟的经济和市场分化行为,也在第二年,即1993年推出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并极力推进“美洲自由贸易区"和“环太平洋经济区”的建设,力图把欧盟以外的市场区圈入美国的经济势力版图。而在本世纪初,中国与日本和韩国则正在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以及与东盟国家103的方案。这种区域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就是90年代以来人们经常提到的“世界经济区域化”势头。

  第二,跨国并购与跨国公司的发展形成前所未有的浪潮。

  二战后直到90年代前,虽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跨国并购始终没有中断过,但从未成为过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90年代前半期,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在2000多亿美元,1996年跃升到3470亿美元,当年跨国并购投资比重为45.4%,但1998-2000年间,跨国并购比重已在80%以上,而且投资金额急剧增加,2000年全球直接投资金额为1.3万亿美元,其中跨国并购规模创记录地达到1.1万亿美元,是1996年的7倍,占当年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83%。并购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一些技术竞争激烈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子、通信、制药、生物工程等,和由于需求停滞、生产过剩导致产品销售竞争激烈的传统产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钢铁、石油、化工等。另外,第三产业中的一些行业,如金融、保险、不动产等也成为国际并购投资的热点。跨国并购主体是跨国公司,因此跨国并购浪潮也极大地推动了跨国公司的发展。从跨国公司的个数看,70年代还只有1万个,80年代末也才有2万多个,但到1996年已增加到4.4万个,到2002年竟增加到6·4万个,是80年代初期的3倍还多。80年代中期由跨国公司掌握的世界生产份额还不到四分之一,90年代中期已上升到三分之一,到本世纪初已上升到超过50%,而这种由跨国公司所领导的世界性生产体系的发展,就是90年代以来人们所经常提到的“经济全球化”浪潮。

  世界经济的区域化与全球化经常被许多论者看成是两种互逆的世界经济格局与发展趋势,并热衷于探讨哪个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真正主宰。其实,经济区域化也罢,经济全球化也好,都是起源于一个变化,即“后冷战”时代资本主义体系内经济竞争压力的释放。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早就指出,是竞争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生产集中与垄断,因此每一次世界垄断组织的发展高潮,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竞争加剧的结果,而区域化垄断组织和全球化垄断组织都不过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发展形式。

  第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

  二战前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殖民地国家的资本输出,主要是以获得原料和市场为目的,是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和原料输入,二战后到80年代前,则出现了资本输出带动制造业输出的新的资本输出形式,但主要是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二战后日本经济的成功发展,基本是依靠经济高速成长过程中自身的资金积累,70年代以来,韩国和南美国家虽然也曾大量利用外资,但主渠道是国际商业借贷,而90年代以来出现的发达国家以资本输出带动制造业生产能力输出,则主要是面向发展中国家,这又是当代资本运动的又一个新变化。

  1991-1996年,全球海外直接投资中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3%,而发达国家仅为8.8%,发展中国家吸收的直接投资比重,也从1990年的16.5%提高到1996年的40%19962000年,发达国家之间的跨国并购投资突然放大,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比重相应下降到2000年的24%,但从2001年开始,发达国家间的跨国并购出现落潮,发展中国家所吸收投资的比重又回升到34%,吸纳的投资金额,则从19951133亿美元增加到20012250亿美元,增长了一倍。1995年,排在世界前10位的直接投资吸收国中,已经有两个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第二位,墨西哥,第八位),2002年,中国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直接投资引资国,据估计,2003年不仅中国仍能保持第一引资大国的位置,排在前10位的国家中,还会出现墨西哥、巴西、俄罗斯和波兰,即在前10位中共有5个国家将是发展中经济体。

  当代资本运动的这个新变化,同样源于“冷战”结束后国际产业资本生产竞争的激化。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由于经历了二战后的制度改良,工人的工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与发展中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形成巨大落差。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与劳动力素质的落后,以及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前,“冷战”还没有结束,许多前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体制转轨才开始起步,因此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形成趋势。而从90年代初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就出现了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为内容的、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资本运动。人们近来常说,70年代、80年代随着日本和“亚洲四小”的崛起,出现了“日本制造""韩国制造",而今天的"中国制造"却是"美国在中国制造""日本在中国制造”,就是当代国际产业资本运动新特点的最生动写照。

  发达国家产业资本外移的结果,导致了本国经济的“空心化”和贸易逆差不断增加,这是传统资本主义从“生产过剩” 型经济转向“生产不足” 型经济的本质原因。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也是一个刚刚开始的转变。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逆差占本国物质生产的比重看,在本世纪初,最高的是美国,约占20%,其次是西班牙和英国,分别占17%14%。法、意、日的贸易顺差正在逐渐减小,德国的贸易顺差增长则趋向于停滞,而不论是已经转入还是正在转向“生产不足”型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无一例外地酝酿着向发展中国家更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目前发达经济体的物质产品生产总值约为8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业约为7万亿美元,按物质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移出50%90年代中期以来美、英、西等国贸易逆差的增长速度推算,这个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物质生产能力的浪潮将可能持续到2020年之前,并可能在未来10内形成高峰。

  第四,生产虚拟产品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主体。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资本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发展物质产品生产使资本增殖,马克思因此而概括出资本运动的著名公式,即资本从货币形态出发,经过生产和商品等环节实现增殖,最后又回到货币形态。由于资本必须经过生产环节才能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实现增殖,因此马克思又提出了产业资本“居高”的理论。但是如前所言,到上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相继完成了工业化任务,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的物质产品需求相对饱和,资本通过发展物质生产实现增殖的途径日益狭窄,因此开始具有从物质产业向外游离的趋势。与此同时,70年代初,二战后所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货币增长开始脱离了物质生产的制约,就给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准备了条件,使各类金融商品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得以疯狂发展。到90年代后期,世界货币市场的年交易额已经高达600万亿美元,是年国际贸易总额的100倍,全球年金融产品交易额高达2000万亿美元,也是全球年GDP总额的70倍,所以可以说,当代资本运动的主体已经转移到虚拟产品生产方面。

  资本运动的主体转向虚拟产品生产,这与当代资本主义转向“生产不足”型经济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因为虚拟资本主义经济体之所以能长期生产不足还照样锦衣玉食,是由于可以用虚拟产品与其他国家所提供的实物产品相交换,满足国内对物质产品的需求,经常项下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可以靠资本项下输出虚拟产品所获取的外汇来平衡,这就是“虚拟经济生存”状态。货币本来是交换的媒介,但在虚拟资本主义时代,货币及其所创造的价值产品竟然成了可与物质产品交换的目的物品。一张100美元面值的钞票,其印刷成本不过几美分,凭什么可与价值100美元的物质产品相交换呢?以中美贸易举例,虽然从90年代以来始终是中方保持顺差,按美方统计,今年的中美贸易逆差可能增加到1300亿美元,中方贸易顺差十几年累计已近万亿美元,中方获得的只是货币,由于美国已经有长达20年的贸易逆差,而且逐年扩大,已成为“生产不足”型经济,从理论上讲中方已不可能用手中积累的货币从美方买回等值的物质产品。虽说中美贸易逆差的形成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回销,但是从美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存量结构看已经是负差,2002年美国的对外投资存量是2.1万亿美元,外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存量是2.3万亿美元,而负差就意味着美国的海外投资收益是负值。大英帝国在后期也曾主要依靠海外投资的收益生存,但直到二战结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能维持海外投资存量的正值,这与美国目前的情况有着本质不同。所以,美国的贸易逆差除了表现为是产业资本外移的结果,也是在用虚拟经济产品与其他国家交换实物产品。

  美国之所以可以用虚拟经济产品与其他国家交换物质产品,是因为美元具有世界霸权。仍以中美贸易举例,中美贸易逆差虽然去年已超过千亿美元,但中国当年的贸易顺差总体计算只有303.7亿美元,这就是说,中国虽然不能从美国买回等值的物质产品,但是因为世界其他国家都接受美元,中国仍能从其他国家买到与700亿美元等值的物质产品。中国由于常年顺差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而这些外汇储备又主要投资于美国资本市场,从中获得了每年超过200亿美元的收益,这些投资收益如果需要,仍可以从其他国家满足中国的进口需求,所以只要美元不崩溃,仍具有世界霸权,中国就可以从与美国的贸易中不断得到好处。从美国来说,因为向美国输出物质产品的国家对美元和美国股市与债市有信心,愿意长期和扩大持有美元,并把获得的美元再投入到美国资本市场,就有能力保持其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逆差与资本项目顺差间的平衡,可以不断扩大其“虚拟经济生存”状态。

  如果是用虚拟产品与实物产品相交换,所交换的对象就只能是世界各国物质产品的净剩余,因为国际贸易的实质是各国依据比较利益原则互通有无,出口都是为了偿付进口,如果出口长期大于进口,这个贸易盈余部分只能是该国物质产品的净剩余,否则就会影响一个国家基本的生产与生活消费。但是在特定时间内,世界物质产品的净剩余数额是有限的,因此并不是所有进入虚拟经济生存状态的国家都可以充分享受到“虚拟经济利益”。美国的贸易逆差在90年代中期以前始终在年均1500亿美元上下,90年代后期才开始急剧增加,而到年均5000亿美元的水平,已经吸纳了全球70%以上的净剩余产品,加上英国和西班牙就占到了85%。所以,由于世界净剩余产品的有限性,而只有拥有货币霸权的国家才能对世界净剩余产品实行独占,就必然导致在虚拟资本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世界货币霸权的争夺。

  三、争夺货币霸权的新帝国主义战争

  前面的分析已经说明,帝国主义国家独占世界剩余产品的前提是拥有货币霸权。从资本主义的历史上看,货币霸权无不产生于物质生产的霸权,因为只有在世界生产份额中占居了主体地位,才会由于投资、贸易和国际储备等原因使本国货币在国际货币流通中占居主体地位,形成本国货币的强势。英国和美国都曾先后在19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拥有世界50%以上的生产份额,才确立了英镑而后是美元的霸权地位。

  但是在当代,由于资本运动的主体已经转向虚拟产品生产,由物质产品生产和流通所引发的货币交换比重越来越少,已经少到只占全部货币交换的1%,在1997年的美国只占0·7%,所以货币霸权的形成机制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本币的强与弱以及本币资产价格的涨与跌,已经越来越与本国的生产增长状况和国际贸易状况相分离,而是取决于国际资本的流动。如果国际资本是对本国净流入,则不论本国的物质生产增长是快是慢,贸易是否出现逆差,本币都会坚挺,本国的资本市场都会繁荣,反之,就是物质生产增长状况良好,并且拥有大量贸易盈余,本币还是要贬值。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长达10年中,虽然美国的制造业始终处在衰退状态,贸易逆差连年扩大,但是由于“新经济”的概念吸引国际资本大举流入美国资本市场,所以美元始终坚挺,而同期的日本,尽管以丰田、索尼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大公司仍能保持在国际市场中的强势,使日本仍能保持连年的贸易顺差,但由于本国的金融市场崩溃,国际资本和本国的资金大举逃离,自90年代中期开始日元还是对美元长期下跌。

  在当代,国际资本流动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经济增长率,二是利率和投资回报率,三是国际资本对安全的要求。进入虚拟经济生存状态的国家,经济增长率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由于本国的物质产业逐渐衰退和外移,经济增长已经主要是需求方面的增长而不是本国生产的增长,所以增长的结果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间的缺口持续拉大,以及贸易逆差的增加。以美国为例,今年三季度虽然创出了近20年以来单季度经济增长的记录,高达8.2%,似乎使人们看到了经济复苏的希望,但是从供给方面看,该季度制造业只增长了0.7%,而在需求方面,社会总支出增长了7.7%,其中消费支出增长了6.6%,所以9月份的贸易逆差又创了新记录。生产增长的停滞必然会带来利润增长的停滞,就会压低投资回报率,因此有人评论美国此次经济回升是“无就业、无利润”的回升,这在美国历史上的经济复苏过程中还是首次,也是人们对美元不放心,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没信心的根本原因。

  此外,虚拟资本主义经济也是负债经济,因为虚拟产品与实物产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信用产品,虚拟产品与实物产品相交换,实际是以债权和股权相交换,股权也是债权的一种形式,因为还要给股东回报。所以,虚拟经济生存状态的扩大就意味着负债的增加。美国在90年代初就已经从债权国转为债务国,到2002年,美国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负债总额已高达33万亿美元,其中对外净负债2.6万亿美元。这就与以前的货币霸权很不一样,以前的货币霸权是债权国的霸权,因为拥有货币霸权的国家都是资本净输出国,而当代的货币霸权却成了债务国的霸权。但是过度负债迟早会引起债权人对偿债能力的担忧,有剩余产品提供能力的国家都有用储蓄进行投资的要求,除非是没有其他债务人可以选择,否则谁也不会把钱借给逐渐失去偿还能力的债务人。

  由于进入虚拟经济生存状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没有能力用经济增长和投资回报率等经济因素吸引国际资本流向本国,就只能通过战争手段来改变世界各主要资本市场的安全环境,打出一个在世界哪儿放钱都不安全,只能把钱借给本国的国际安全环境格局,这就引出了军事霸权对争夺货币霸权的作用,并使虚拟资本主义时代的帝国主义战争与以往实物资本主义时代的帝国主义战争比较,出现了许多极为不同的新特点。(2003-12-8

 
 
  • 标签:战争 工业 资源 农业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