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消费再次被寄予厚望。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提出让群众“能”消费、“敢”消费和“愿”消费三大措施来打造中国消费升级版,同时要求重点推进六大领域的消费。
由“投资”转向“消费”,这是在中国经济增长再次面临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国家层面推出的旨在“稳增长”的长效机制。在支出法国民经济核算中,GDP=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投资(包括固定资本的形成和库存的变化)+净出口(出口额减去进口额).2008年后,世界经济低迷导致中国出口增速大幅下滑,加大投资刺激又带来产能过剩和投资效率低下,所以现在将“稳增长”的希望转向消费虽说有点无奈,但总归属于民心所向。
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假设中国现在的很多居民消费需求被抑制。从统计的数据看,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确实一直不高:1978年为49%,2000年下降到47%,2010年再次快速下降到34%,2013年略有回升,为36%。而2011年美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70%,亚洲国家普遍为60%左右。由此可见,中国的居民消费率确实一直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消费统计数据是明显低估的。但不管如何,采取措施提升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并最终增加消费不论是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还是对老百姓的生活改善来说,终归都是好事。
上面是从需求的视角来看待经济增长的。当然,这很重要。笔者曾经撰文指出,消费是投资的灵魂。投资是劳动,消费是享受,没有消费,要投资作什么?没有消费,经济增长的真谛又在哪里?但是,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决定GDP的理论只适用于分析短期的宏观经济的萧条和复苏。复旦大学的张军曾经说过,“长期经济增长的问题不是一个需求问题,而是一个供给问题,是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和效率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从供给(生产)的角度来理解消费问题。
首先,供给能为消费提供支撑。
这主要解决的是“能”消费的问题。“能”消费的前提是居民有收入,而收入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要有生产,二是初次分配要合理,特别是前者更为重要。居民收入是GDP的一部分,而GDP指的是一国居民所创造的所有最终产品的价值。一句话,GDP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消费出来的。如果没有生产,居民自然就没有收入,消费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供给学派认为,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上,供给居于首要的、决定的地位,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社会的供给能力越强,需求就会越大。虽然供给学派忽视了供给结构的问题(即生产的产品一定是市场需要的产品),但供给学派确实道出了生产的重要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一直偏低,而正是由于消费率低,才有了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从而有了高产出。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中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消费率也许恰恰是我们经济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正是我们这些年来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坚实基础。
举个例子,1978年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49%,比2013年的比重还要高13个百分点。是不是说1978年的居民消费状况就比2013年还好呢?当然不是。1978年的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58亿元,而2013年为23.8万亿元,如果不考虑物价因素,2013年是1978年的近150倍。再看城乡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2013年是1978年的近80倍。对比之下,谁好谁不好,一目了然。在90年代,大家对旅游还没有什么概念,而现在,旅游休闲消费成了普通百姓的选择。为什么?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供给能力上去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上去了,随之而来的消费也就上去了。
其次,供给能撬动消费。
这主要解决的是“愿”消费的问题。人们有钱了,可以消费了,但你要让他买到自己愿意买的产品,这归根结底还是生产的问题。中国人买进口汽车,买苹果手机,以及在国外奢侈品店一掷千金的“土豪”气派,相信大家在媒体的报道中都看到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里面有消费观念的问题,有税收制度的问题,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人们想买的东西中国生产不出来呀。大到飞机、汽车(主要牵扯产品质量问题),小到奶粉、食品(主要牵扯产品安全问题),这还是供给方面的问题。
国务院会议中提到的“消费环境”问题,其实也是供给问题。在传统观念里,消费就是购物,其实信息、旅游、休闲都是消费,而且现在服务类的消费占比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重要,也就牵扯出了消费环境的问题。以旅游为例,从供给的角度看,产品是一个“包”,其中不仅包括交通、食宿和旅游景点等核心产品,还包括导游、娱乐、体验等附属产品。旅游景区附近的饮食、住宿价格本来就畸高,如果再来一道高昂的门票,以及莫名其妙的“被宰”或“被消费”,产品的体验肯定好不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自然就被抑制。因此,产品供给要综合起来看,而不能把产品消费和消费环境分开割裂地看。
更为重要的是,供给还可以创造消费。
比如,没有智能手机之前,人们自然没有通过手机进行社交和购物的消费需求。在没有苹果手机之前,人们都没有想过一部手机能卖到五六千块钱,还要连夜排队才能够买得到。“在汽车出现以前,你去问消费者要什么,他们都会告诉你:一匹更快的马”,而现在呢?其实没有人知道未来的消费需求到底在哪里。所以,最高境界的供给不是满足消费需求而是创造消费需求。
因此,从现在来看,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而言,提振消费很重要,但从长期来看,改善供给可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