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企改革与产业发展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
谈及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不可避免地涉及国有企业比重过高的问题。东北工业企业发展较早,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奉系军阀及日本占领时期。东北地区解放后,这些企业被收归国有并成为东北国有企业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约有三分之一落在东北,从而使东北肩负起“共和国长子”的重任。在“三线建设”时期,东北地区的一大批国有企业搬迁至内陆腹地,部分企业将产能的一半转移到“三线地区”,为全国工业合理布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计划经济时期,东北国有企业上交的折旧资金大多用于支持各地建设。然而,改革开放后,作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东北国有企业发展面临重重困境。设备、厂房等基础设施老旧,有的甚至仍在使用20世纪30年代的设备;负债率过高,企业难以偿还改造所借的银行贷款,并且由于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导致经营效益不佳;社会负担沉重,为了解决就业和实现资源的集中利用,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如办学校、医院等机构,加之离退休人员数量庞大,企业压力过重。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改革和主管部门被撤销进一步加大了东北国有企业的改革难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企业选择破产逃债,导致金融环境进一步恶化。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东北振兴全面启动。20年来,尤其是2018年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召开以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在推动东北振兴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产业安全基础不断巩固,能源安全保障作用不断强化,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国防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改革开放呈现新气象”,但东北地区经济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如何在新时代推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成为重要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振兴专项行动,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强化战略支撑作用。创新央地合作模式,促进央地融合发展,更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实施更多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性政策,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企业是东北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撑,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把东北地区的企业搞活是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关键。第一,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体制改革入手,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降低企业负债率,提高融资能力,积极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第二,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政府、协会、商会和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应共同营造尊重企业家、服务企业发展的氛围,打破“官本位”的思维定势,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第三,积极支持并协助企业拓展市场。通过建立企业联盟的方式,将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构建全方位的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同时,采取对口支援模式,与“三线”企业结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第四,加强金融机构对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存差行”转变为“贷差行”,从根本上改善东北地区的金融环境。同时,各类金融主体应积极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避免“脱实向虚”,防止资金空转或沦为资金的“搬运工”。第五,助力东北地区的企业与东南沿海地区的企业建立利益纽带。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均可通过相互持股的方式将双方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完善各类园区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力
自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产业结构已经向集约化、高级化和精深加工方向转变。尽管东北振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东北地区的新区、开发区和各类产业园区数量众多且占地面积较大,如金普新区、长春新区和哈尔滨新区三个国家级新区占地面积分别达2299平方公里、499平方公里和493平方公里。东北三省开发区数量也相对较多,其中辽宁省有93个,吉林省有68个,黑龙江省有93个。此外,各类园区的数量更为庞大。如此规模庞大、面积宽广的产业集聚地,需要健全的基础设施来支撑,更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一般来说,园区是产业发展的平台,是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通过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实施优惠政策和提供良好服务,能够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从而吸引大批企业入驻,带动产业发展和地区经济繁荣。但是,园区数量过多、面积过大,易出现各园区的资金投入不充足的问题,这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因此,为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应对各类园区进行系统梳理,明确每个地级市的重点园区。并针对重点园区,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制定统一规划,并采用滚动开发模式,分步实施,逐步推进阶段性目标实现,形成良性运营机制。在推进园区的体制创新方面,可由市主要领导兼任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常委兼任管委会主任,旨在打造精干高效的园区管理机构。县级市可设立占地3~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参照市级园区管理结构建立管理组织机构,形成促进工业园区发展的合力。同时,改变大规模外出招商的传统做法,通过“筑巢引凤”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及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集聚,避免过度依赖“压力传递”的方式开展园区招商。
三、促进东北亚国际次区域合作,培育对外开放新亮点
东北亚地区覆盖中国、俄罗斯、蒙古国、朝鲜、日本和韩国六国,其国际区域合作虽已探索多年,但成效尚未达到预期。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使得国家之间的合作面临较大挑战。因此,推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即通过国家内部某一地区与邻国相邻地区的合作来逐步深化区域合作。相对于东北亚国际区域合作而言,东北亚国际次区域合作是一种更为灵活和实际的合作方式。因此,东北地区作为与东北亚邻国接壤的重要区域,更应将目光聚焦于这一层面的合作上。具体而言,我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及朝鲜靠近东北的部分地区展开合作具有地缘优势和资源互补性。俄罗斯远东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耕地、森林资源,这些正是我国所需要的。同时,该地区的主要城市如哈巴洛夫斯克(伯力)和海参崴与我国边境距离相近,经济交往十分频繁。辽宁省丹东市与朝鲜仅一江之隔,经济联系紧密。加强这一国际次区域合作不仅对促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实现各国的互利共赢。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目标在于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以解决国内资金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等问题。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策略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注重资源获取和市场拓展,而这对推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推动东北亚国际次区域合作,要在国家层面与其他相邻国家建立合作机制或合作架构,达成合作协议。推进东北地区整体或各省各市与俄罗斯、朝鲜的相邻地区展开合作,建立不同层面的合作机制。支持东北地区优化创新产业环境,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大框架下,明确重点支持的城市、产业园区及配套政策,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促进东北更好地融入更大市场,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总之,东北地区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加强东北亚国际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广阔,不仅有助于推动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还将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亮点。
四、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东北地区经济不仅有了东北亚国际次区域合作的国际市场,还有日益扩大的国内市场作为依托。东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在很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拥有众多港口,但空间资源相对有限。相比之下,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城市规模普遍相对较小,而且除了辽宁省拥有港口外,其他省份均处于内陆。东北地区的优势在于广阔的空间资源,这为规划和发展大规模城市、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原材料加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积极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吸引国际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要素向东北集聚。通过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和发展原材料加工业,东北地区有望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与稳定。同时,为了更好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可选择具有区位优势和一定基础条件的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证明,培育经济增长极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有效措施。各省经济增长极的培育需要集中全省之力,完善基础设施,并通过实施特殊政策和开放体制机制,从根本上改善营商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谨慎选择沿边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载体。东北地区的边境线绵延数千公里,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宜开发。建议充分发挥辽宁省东港市、吉林省珲春市、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和内蒙古满洲里市的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优势,将其作为沿边地区经济增长极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实施特殊政策和加大资金投入,推动这些城市快速发展壮大,使其成为促进东北沿边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保障国土安全和边疆稳定的战略支点。总之,要通过合理规划和政策支持,使新的经济增长极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吸引国内外投资和要素集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