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统筹”推动城乡互促共荣
2024/10/21 10:56:00
 
  一、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是在后发赶超中迈向高质量发展。这一国情特征决定了我国的工业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大不相同,不能也无法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顺应全球化、信息化、生态化等发展要求,借助超大人口规模所形成的超大市场优势,在吸收利用以往工业革命通用技术成果基础上,让工业化进程更具有技术上的创新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生产更富有生产效率、更绿色低碳、更注重信息化引领,最终实现从后发赶超到前沿引领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显著加速,不仅追求量的增长,也追求质的提升,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发展自主品牌,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就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动力,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此外,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更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提升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和全球竞争力,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二、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工业化最直接的效果之一是增加就业岗位。然而,仅靠城市本身,很难满足工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很多农业劳动者因此从农村来到城市。这就是城镇化过程,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工业化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金融业、运输业、商贸业、餐饮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不等同于城市建设,更不是指城市面积的扩大,而是指由从事农业转为从事二三产业、从农村到城市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多。202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即城镇化率,是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已达66.16%,意味着已有93267万人居住在城镇,其中包括29753万农民工,占全部城镇人口31.9%。农民工是工作和居住在城市却没有户籍的农业转移人口。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1%,意味着还将有一大批人进入城市。
  从现代化发展规律来看,城镇化是工业化的拉力和农业现代化的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业化是最基本的动力。农民实现从农业生产到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的转变,增进了全社会生产效率。城镇化的空间聚集效应更有利于要素的快速匹配,更有利于共享与创新,所形成的市场规模效应、生活成本效应与循环累积因果效应,既能促进城市的快速形成,也有利于节约资源,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提高城镇化质量就是让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或称农业转移人口)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和公共服务,包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和其他公共福利等。《决定》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其深意在于,我国的城镇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城镇化,城镇化进程所释放的巨大结构转换效应和集聚效应是扩大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引擎,也是带动工业化和推进创新创造的主战场,由此所形成的市场因果积累效应使工业化更具有内生性特征。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决定》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是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和方向,同时应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任务最为艰巨。在传统小规模分散经营体制下,农业应用新技术和实施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与预期有差距。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背景下,农村新生代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足。同时,我国依然存在主要农产品结构性短缺问题和农业生态污染,农业生产具有脆弱性。综合各种因素来看,要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在人多地少的约束条件下,必须实现单位耕地产出的最大化,科技兴农是必由之路。因此,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有着发达国家难以比拟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设施农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到中国农业现代化、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的“国之大者”,既要立足现实,也要按照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着眼长远。在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前提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大力发展农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动农村土地规模化、集中连片整合,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乡村全面振兴的另一个艰巨任务是农民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能说实现了乡村振兴,更谈不上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富裕的前提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营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只有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民的收入才能够大幅度提高。因此,乡村全面振兴并非在农村聚集大量的人口。恰恰相反,农村人口将继续减少。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可达到74%左右(据联合国的预测),农村人口由现在的逾5亿下降到3.5亿。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农民富裕的目标就比较容易实现。
  四、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三个统筹”的根本途径
  城乡融合发展以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重点,致力于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只有通过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市资本、技术、人才和现代组织管理进入农业,才能克服农村分散经营的弊端,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附加值,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路径,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破除城乡二元制度,困难重重。城乡融合发展应逐步破除城乡二元制度障碍,实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规划制度、交通设施、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小城镇是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小城镇是城市之尾、农村之头,位于分散的农村和高度集中的城市中间,既是农村区域的经济贸易文化中心,又是城镇体系的基础层次,填补了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空间断层,使城、镇、村形成网络。作为网络的连接点,小城镇是农业、农村、农民与城市连接的重要中转站。要尽快使小城镇成为农村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地、农村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集散地以及为农村农民服务的中心地,实现就近城镇化。
  城乡融合发展包括发展质量、分配结构、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的全面提升和优化,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为切入点,以提升农产品价值为核心,以畅通城乡要素市场为重点,以共享城乡创新资源为基础,以筑牢城乡利益共同体为目标,以小城镇为主要空间载体,打破城乡界限,构筑城乡一体化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和利益链,实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农村社会和谐文明。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