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围绕长春都市圈建设优化吉林省城市发展格局
2024/12/23 10:41:00
 
  一、长春都市圈是吉林省“十五五”期间振兴发展的主战场
  (一)依托长春都市圈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
  东北地区四大核心都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沿哈大铁路线分布,彼此间距约300公里,构成了显著的地理与经济轴线。以此四大都市为枢纽,形成了辽中南城市群与哈长城市群,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201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并发布了《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其作为北方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及绿色生态城市群的战略定位。
  但规划中的城市群合作机制构建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长春与哈尔滨之间虽仅相距300公里左右,但其间没有较大规模的城市作为桥梁,导致两地间缺乏直接的合作动力与需求基础,规划实施呈现“强制性联合”的特征。此外,哈尔滨及其周边城市与长春及其周边城市之间的合作机制也未建立,进一步削弱了城市群的整体协同效应。
  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本质上依赖于多个都市圈的紧密耦合,缺乏稳固的都市圈基础,城市群的构建便无从谈起。区域合作的逻辑往往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若邻近城市间的合作尚未启动或深化,强行推动远距离城市间的合作,其效果往往大打折扣,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因此,“十五五”期间应基于长春都市圈合力发展吉林省区域性经济。都市圈和城市群不同,后者着眼于城市之间的功能互补,前者着眼于核心城市对整个区域的辐射带动,以及周边区域和城市对核心城市的支撑。这里不仅包括周边的大中小城市,而且包括周边的城镇和农村。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不仅能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而且能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因此,要致力于建设城乡深度融合的长春都市圈,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速乡村振兴进程,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机制与路径,强化城乡发展的内在联系与互动,实现大中小城市及城镇的协调发展,构建梯度合理、分工明确的区域经济格局,最终将长春都市圈建设成为东北地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典范与标杆。
  (二)制定长春都市圈建设规划,完善都市圈合作机制
  在吉林省“十五五”及未来发展规划中,应将建设长春都市圈作为重点方向之一。编制一套科学严谨的都市圈发展规划是确保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其应包括圈域界定、功能定位、发展路径、空间布局、主导产业、交通网络、生态保护及合作机制等多个维度。规划的编制以实践为导向,强调深入分析与广泛论证,确保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规划编制工作应由省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与专家评审后,提交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上报国务院审批,以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与合规性。
  为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与长春都市圈建设的顺利推进,需建立健全多层次、跨行政区域的合作机制,促进各行政主体间的信息共享、政策协同与行动一致。如,轨道交通等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涉及资金筹措、土地征用、建设实施及后续管理等多个环节,超越了单一行政主体的能力范畴,因而必须依赖都市圈内各市的共同努力与协作。因此,要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并设立区域合作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负责执行联席会议决策。
  为实现都市圈同城化目标,必须强化制度创新与政策协同,明确责任主体,强化监督与评估,推动形成深度合作的良好氛围与长效机制,共同推进长春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过往区域合作机制多因缺乏实质性责任分工而流于形式,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因此,在长春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应明确核心城市的引领与主导作用,同时要求其他城市积极配合、形成合力。针对跨行政区域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特别是城际轨道交通体系等大型项目,应设立专项合作基金。资金来源可按照各市财政预算的一定比例提取,由市长联席会议根据实际需要统一调配使用,以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充足与有效使用。
  二、“十五五”期间长春都市圈的发展布局
  (一)发挥长春市的引领与带动作用
  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省会,不仅承载着经济、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多重职能,更以其区位与产业优势成为东北亚地理中心及哈大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凭借完善的城市功能与强大的辐射能力,长春市正逐步确立其作为东北亚区域经济要素自然集散中心的地位。
  长春市是我国汽车产业与轨道客车制造的重要基地,也是农产品加工业的领军城市。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深入推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此外,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贸流通、信息服务、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为长春市的多元经济结构增添了新的活力。
  长春市拥有1个国家级新区、1个综合保税区、4个国家级开发区、22个省市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1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与广阔的空间。从人口与城镇化水平来看,长春市以2.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承载了910.19万的常住人口,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20.5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8.2%,表明其已迈入大都市行列。长春市的经济辐射半径可达150公里,有效覆盖了吉林、四平、辽源、松原等多个城市,长春都市圈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因此,“十五五”期间,应发挥长春作为核心城市的引领与辐射功能,驱动产业结构升级。具体而言,应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包括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信息服务及旅游会展等,同时引导劳动力密集型及高资源消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向外转移。依托长春市产业基础优势,营造优越的创新创业生态,持续汇聚创新资源与创业要素,聚焦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新兴业态与新兴产业。加大对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产业集群化、要素配置合理化、资源利用集约化发展。致力于与周边城市、县城及重点城镇的功能对接与提升,通过产业互补增强合作,跨界联动拓宽开放广度,互利共赢推动区域共同发展,从而构建起东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此外,长春市需加快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拓展,通过产业转移、接续与整合,形成边腹联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要聚焦汽车、轨道客车及农产品加工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基地。
  (二)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基础及重要方向
  第一,吉林市在哈长城市群的战略规划中,被明确界定为以石化、汽车产业为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与休闲旅游并重的城市,其地位在长春都市圈内更是被提升至副中心的高度。吉林市依托深厚的工业底蕴,已构建起涵盖石化、汽车、冶金、能源、农产品加工、非金属矿产、碳纤维、装备制造、生物科技、基础电子及电力电子等多元化产业体系。近年来,吉林市积极响应工业创新转型升级的号召,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领域,正逐步成为驱动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同时,吉林市坐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被誉为“北国江城”“雾凇之都”和“陨石之乡”,这些自然与人文景观为其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长春都市圈的发展框架下,吉林市致力于成为以石化、汽车、碳纤维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为引领的产业高地,并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成熟的旅游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其作为休闲旅游城市的地位,旨在打造成为面向东北亚地区、具有鲜明特色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十五五”期间,吉林市应围绕先进制造业深化与升级、休闲旅游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等方面精准施策。具体而言,应继续强化石化、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与长春市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合作,形成区域性的汽车产业集群。加快碳纤维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北国江城”“雾凇之都”及“陨石之乡”等独特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吸引国内外游客,打造东北亚地区知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业的综合效益。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二,四平市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北邻长春市,南接辽宁省铁岭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恰处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的交会点,是东北地区交通网络中不可或缺的枢纽城市。其地貌特征鲜明,展现了平原与丘陵的自然过渡之美。依托稳固的产业根基,特别是在换热器、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等领域的显著优势,四平市正深入探索新能源、新型建材、非金属矿产加工产品的深度研发与价值增值路径,力求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将目光投向绿色安全的农畜产品加工、机械加工制造配套及能源化工等领域,旨在建设以特色资源深加工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典范。
  “十五五”期间,四平市应围绕特色资源加工产业升级、绿色农业与食品加工业发展、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建设精准施策。具体而言,要深化换热器、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发新能源、新型建材、非金属矿产加工等新兴产业,构建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绿色安全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加强与长春市及周边地区的农业合作,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打造区域性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第三,辽源市坐落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的交界地带,其产业发展战略紧密围绕装备制造与农产品加工两大支柱产业展开,并同步深化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健康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创新发展。目前,高精铝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袜业、医药健康、矿山装备、建筑机械、软件信息等行业已初显规模化发展态势,展现出蓬勃的增长活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辽源市正积极筹划医药、新材料、食品加工等产业的加速崛起,致力于转型为以轻工业转型升级为引领的绿色生态产业基地与智慧型现代都市,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十五五”期间,辽源市应围绕装备制造与农产品加工双轮驱动、特色优势产业深化发展、新兴产业培育与引进精准施策。具体而言,应继续巩固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的优势地位,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加快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健康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推动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积极引进和培育医药、新材料、食品加工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松嫩平原南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的区位条件及坚实的产业基础,明确将城市发展定位为围绕石油、天然气采掘业与现代物流业的能源化工产业领军城市及区域性物流枢纽。通过高效整合优势资源,松原市正稳步推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进程,同时不断强化其作为物流集散中心的功能定位,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与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十五五”期间,松原市应围绕能源化工产业领军、现代物流业发展、多元化产业体系构建精准施策。具体而言,应依托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加快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推动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强与国际国内能源化工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产业竞争力。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构建高效便捷的物流网络。加强与长春市及周边地区的物流合作,推动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在巩固能源化工产业优势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其他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间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总之,长春都市圈内其他城市需通过强化产业集聚效应,推动自身发展成为具有较大规模与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并促进周边小城市逐步晋升为中等城市,形成强有力的经济辐射与带动效应,成为打造支撑并引领周边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与产业布局,这些区域有望弥补当前哈长城市群建设中的短板,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
  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当前,吉林省的国家级新区框架已构建完成,并在各市及县级层面设立了多个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形成了多层次的经济发展布局。“十五五”期间,应进一步集中全省资源,优先发展长春新区,将其作为引领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同时,各市(含长春都市圈内的地级市)应汇聚资源,重点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开发区,各县则应致力于打造高效运行的工业园区。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构建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加大投资力度,持续优化服务环境,以现代制造业为核心,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围绕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协同提升。其中,长春新区作为吉林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应依托创新体制、优惠政策及先进模式实现快速崛起,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此外,新区建设还应承载缓解长春市发展压力、引导产业有序转移的重要使命。国家层面的特殊政策支持与吉林省的全力投入,将是推动长春新区迅速成长、不断壮大的关键力量。除省级层面的集中发展策略外,各市州应将地级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各县市则需将工业园区作为核心培育对象。这些区域虽不必追求园区面积和发展规模,但应在加大投入、体制创新、服务优化等方面下足功夫,以吸引产业集聚、扩大就业规模,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及县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针对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十五五”期间,应着重考虑在吉林省延边州的珲春地区规划并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珲春市坐落于图们江下游,距图们江入海口仅15公里之遥,拥有珲乌高速公路与吉林市至珲春市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交通优势,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珲春市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之处,与俄罗斯、朝鲜地理接壤,同时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不仅是中国通往日本海的直接门户,也是连接韩国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乃至北美、北欧的最便捷海上通道。鉴于珲春与俄罗斯太平洋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滨海边疆区首府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邻近性,其战略地位凸显,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因此,国家及省市层面需给予高度重视,将珲春市定位为吉林省沿边地区新兴的经济增长极,培育成为东北亚国际区域合作的先行示范区,并将之作为兴边富民、巩固边疆的战略性举措加以推进。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制定前瞻性、科学性的发展规划,确保珲春市发展的方向性与可持续性。同时,体制创新是激发发展活力的关键,应积极探索适应国际化合作需求的行政管理与服务机制,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源汇聚。各级政府应在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技术引进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助力珲春市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推动东北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全面繁荣、保障国土安全与边疆稳定的重要战略支点,为区域乃至国家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四、推动国际区域合作和国际次区域合作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吉林省急需深化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贸易合作。鉴于国家间合作面临的诸多挑战,切实可行的路径是聚焦东北亚次区域合作,即促进国内特定区域与相邻国家接壤地区的协同发展。这包括但不限于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探索、与朝鲜东北部地区的紧密联动,以及同日本、韩国在适宜领域的交流合作。对于吉林省而言,其沿边地区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能够成为推动与俄罗斯、朝鲜相邻地区国际次区域合作的桥头堡。此类合作在规模与层次上可灵活调整,以适应不同合作领域与阶段的需求。国际次区域合作作为国际区域合作的一种补充与细化,其在东北亚地区的实践可通过小而精的合作模式,规避大范围合作可能面临的障碍,促进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十五五”期间,吉林省应积极倡议并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的合作机制与架构,与周边国家共同探索次区域合作的新模式与新路径。具体而言,应充分发挥延边州、白山市、通化市等边疆地区的独特优势,与俄罗斯、朝鲜的相邻地区签订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合作协议,并争取通过外交渠道获得正式批准后付诸实施。提升现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功能与质量,通过政策创新、环境优化等措施,吸引更多国际投资与项目落地。积极探索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可能性,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与融合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这些努力,吉林省有望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扮演更加积极和重要的角色,推动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