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协调与城乡融合
2024/11/20 11:09:00
 
  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从工业化的发展历史来看,早期的工业化以蒸汽技术为动力,欧洲国家率先用蒸汽机带动纺织机,成倍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很快满足了市场需求,为了开辟海外市场,航运业获得大发展。更多国家应用已经普及的蒸汽动力技术,直接走上以电力、钢铁以及机械制造为主体的工业化之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发达的工业和发达的航运业将工业品输送到全球市场,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服务业随之发展起来,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国家现代化。新中国建立后,开始了艰难的工业化过程,通过高积累,“勒紧裤带搞建设”,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参与国际大循环,迅速将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并在不长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推动国民经济走向现代化。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不发展工业,不发展现代工业,不仅国力得不到增强,也不能解决如此巨额的就业问题,甚至也难于解决住房、交通、设备所需的原材料,改善人民生活更无从谈起。几十年的奋斗,我国实现了工业化,但工业化的水平还很低,很多地区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工业化仍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还要继续推进工业化,不能用虚拟经济替代实体经济,应顺应新时代全球化、信息化、生态化等发展要求,借助超大人口规模所形成的超大市场优势,在吸收前三次工业革命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工业化进程更具有技术上的创新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生产更富生产效率、更绿色低碳、更注重信息化引领,实现从后发赶超到前沿引领的转变。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搞“大进大出,两头之外”,即利用国外的资本、技术、设备甚至国外的原材料,利用我国丰富的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生产出商品后销售到国外,增加了就业,但得到的是不太高的劳动力报酬,因为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和产业链的末端,也就是技术和品牌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利润的大头被外国公司获取,我国的企业和劳动者获取的比例却很低。所以,我们提出新型工业化,不仅追求量的增长,也追求质的提升,要提高技术含量和创造自己的品牌,依此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引领,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在满足国内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之外,着力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
  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工业化最直接的效果是增加就业岗位,尤其是制造业,不仅具有技术密集型特征,而且具有劳动力密集型特征,不管是本土的乡镇企业还是两头在外的外资企业,都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很多原在农村的劳动者到城市和城镇务工经商,这就是城镇化过程。农村人口减少,城市和城镇人口增加,表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所谓城镇化水平就是城镇化率,也就是城市和城镇的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常住人口是在城市或城镇就业或居住的人,按照统计口径,一般在城市和城镇就业或居住超过半年就统计为常住人口。有城市常住人口就有农村常住人口,在农村居住半年以上就被统计为农村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从现实来看,在城镇化水平统计上已没有多大的意义。很多城市和城镇的劳动者并不是来自于本地区的农村,而且来自于其他地方,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劳动力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和城镇,并非像某些人所说的造成了农村的衰落,恰恰相反,很多人进入城市,提高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有很多人用打工的钱改建了农村的房子,买种子和农药,买农机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收入增长很大比例是农民进城打工的收入。现在有两亿多农民进城打工,但农业产量却连年增长,说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不存在短缺问题。但应该看到,现在农村种田的多数是老年人,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也应引起国家的重视。
  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餐饮业、商贸业、运输业、金融业等快速发展起来,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像滚雪球一样,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有些人担忧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否越来越少?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将来服务业分工会越来越细,就业需求会不断创造出来。如网上购物催生了快递业的发展,网上点餐催生了送餐业的发展。需要警惕的是虚拟经济的无限扩张和对网上购物的垄断。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是实体经济的虚拟化,如产权交易、现代金融、期货期权、虚拟货币等。虚拟经济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但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存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尤其是人口大国不能脱实向虚,要警惕“产业空心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之所以谓之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城镇化的错误认识,城镇化不是指城市和城镇建设,不是城市面积的扩大,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或改为城镇,而是指从事农业的人转为从事二三产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居住生活在城市和城镇的人口越来越多。2023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66.16%,意味着已有93264万人居住在城市和城镇,但却包括29753万农民工,占全部城镇人口31.9%。农民工是工作居住在城市和城镇但却没有户籍的农业转移人口。我国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仅有7.1%,意味着未来还将有一大批人进入城市和城镇,城镇化水平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为什么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呢?首先,城镇化水平高意味着工业化水平高。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城市没有就业岗位,城市规模不可能很大。城市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城市基础设施发达,生活十分便捷,无论是交通,还是文化教育,相对于农村,要便利得多。由于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比农业高,农民实现从农业生产到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的转变,能够增进全社会生产效率。当然,这些条件在农村也可以实现,比如电话、公交、快递“村村通”,但付出的成本是城市很多倍,因此是不经济的。城镇化的空间聚集效应更有利于要素之间的快速匹配、共享与创新,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与循环累积因果效应,既促进城市的快速形成,也有利于节约资源,推动绿色发展与公共设施共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新的需求,既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也是工业化的拉力,成为判别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区域现代化水平的鲜明标志。
  提高城镇化质量就是让已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或称农业转移人口享受与本市居民相同的权利和公共服务,包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福利甚至政治权益。三中全会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我国国土面积大,但由于山地多,平地少,决定我国必须走空间集约的发展道路,即向空间要效率的发展之路。城镇化进程中所释放的巨大结构转换效应和集聚效应是扩大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引擎,也是拉动工业化和引发创新创业的主战场。
  乡村全面振兴并非在农村聚集大量的人口,回到以前“八亿农民搞饭吃”的时代。恰恰相反,农村人口将继续减少,由五亿农村人口下降到三亿多人口。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可达到75%,意味着农村人口比现在还要减少1.5亿人,只剩下3.5亿。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
  只有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减少农民,农民的收入才能够大幅度提高。但在我国农村以小农为主的分散经营体制下,我国农业应用新技术和实施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相对较低。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背景下,农村新生代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并不强,主要农产品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耕地质量下降和农业生态污染也日渐加重,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脆弱性。
  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人口多,满足十四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要求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在人多地少的约束条件下,我国必须实现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最大化,科技兴农必然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因此,兼顾土地高效、经营规模、粮食安全等多种功能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有着西方国家难以比拟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按照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要求,我国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最为急迫,也最为艰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设施农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的国之大者。既要立足现实,也要按照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着眼长远。
  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土地规模化,如何克服农地“碎片化”问题,必须克服制度瓶颈,应在严防耕地“非农化” 以及“非粮化”的前提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土地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支持农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发展,鼓励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动农村土地规模化,对耕地进行集中连片整合,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加快推动农村全面振兴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途经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乡村全面振兴就是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和方向,城乡融合发展也是突现乡村振兴的基本途径。
  城乡融合发展以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重点,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只有通过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市资本、技术、人才和现代组织管理进入农业,才能扭转农村分散经营的弊端,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附加值,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城乡融合发展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破除城乡二元制度,困难重重。应逐步破除城乡二元制度障碍和克服农村体制的封闭性,实现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土地制度一体化、规划制度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
  小城镇是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小城镇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位于分散的农村和高度集中的城市中间,既是农村区域的经济贸易文化中心,又是城镇体系的基础层次,填补了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空间断层,使城、镇、村形成网络。作为网络的连接点,小城镇是农业、农村、农民与城市连接的重要中转站。要尽快使小城镇成为农村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地、农村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集散地,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中心地。
  城乡融合发展包括发展质量、分配结构、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的全面提升和优化,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为切入点,以提升农产品价值为核心,以畅通城乡要素市场为重点,以共享城乡创新资源为基础,以筑牢城乡利益共同体为目标,以小城镇为主要空间载体,打破城乡界限,构筑城乡一体化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和利益链,实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农村社会和谐文明。
  乡村振兴的另一个艰巨任务是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城乡差距。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能说实现了乡村振兴,就不能说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农民富裕的前提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营效益的大幅度提高。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