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0/12/6 20:02:00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一方面,过去注重“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其动力在显著衰竭,对此必须作重大的战略调整,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更多地依靠国内大循环壮大自身。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长足发展,我们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本,特别是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强,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决定了我国未来消费增长空间巨大。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标志着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一系列重要战略不断深入且更加成熟。

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规划《建议》中具有“纲领之纲”的重要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一方面,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的淤点堵点,提升产业链、供给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十四五”规划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起步期和关键期。是否能尽快构建反映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发展格局,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按照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结合来确定重点,抓好落实。

从目标导向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突出“培、建、集”三个关键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就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即包括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四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9个方面;而“十四五”时期目标则是实现“六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无论是远景目标,还是“十四五”时期目标,既体现高质量发展的高标准要求,还体现目标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要实现高质量、全面、综合性等战略目标,必须要在培育新产业、新动能上下功夫,必须要在建设完整的体系和机制上下功夫,必须要在改革、发展与开放等系统集成上下功夫,使它们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支撑。首先,要大力培育新产业、壮大新动能、加强新基建,使新发展格局强大有力。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数字化发展等。

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其次,要建设完善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来支撑新发展格局。相比较以前的五年规划(计划),“十四五”时期更加注重体系的现代化,强调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并提出要健全科技伦理体系这样的新目标。国家创新体系可以理解为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体系,有了强大的动力体系,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不仅会加快,而且将体现高质量与高水平的特征。

另外,还强调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等。最后,要坚持系统观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要注重运用系统集成方法予以推进。因为新发展格局的显著特征是它的系统性,着眼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来构建新发展格局正体现出系统性、整体性的要求。因此,“十四五”时期在确定的坚持系统观念原则中,强调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改革、发展、开放等体制机制的形成都需要一个不断集成的过程。在发展上继续强调要促进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等,着力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从问题导向构建新发展格局则要突出“畅、补、放”三个重要着力点。“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但也存在许多挑战与风险。

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和困难,风险隐患也比较多。如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另一方面,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不得不与越来越多的“逆风逆水”作长期持久的斗争。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的外部环境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干扰”和冲击。对此,必须未雨绸缪,主动求变,积极“化危为机”。从问题导向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着力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上想办法,必须在补齐各种短板、弱项上出实招,必须在进一步放松管制,激发市场活力上多用功,使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都畅通高效。

首先,促进国民经济循环上要找准重要淤点堵点,做好“畅通”这篇大文章。畅通国内大循环,要把重点放在以下方面: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要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其次,在补短板、强弱项上,要更加有力,更加注重机制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补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发展不足等短板。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等。最后,进一步放松管制,激发市场活力。一方面,要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