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最根本的抓手就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如果说新发展理念是“根”和“魂”,那么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桥”和“路”,是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正因如此,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乃至全面现代化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2020年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新发展格局的完整表述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里“循环”是关键词,而且强调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同时还要求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相互促进。理解新发展格局,必须从国民经济循环原理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的关系来把握其要义。
重视国民经济循环,通过畅通国民经济来解决制约我国长期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和体制问题,是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部署的最大创新点。我们可以把新发展格局理解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相比于以前的发展模式,它有一个突出特点,即重视经济循环,这对提高宏观经济治理水平与促进高质量发展来讲,都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与创新。过去我国宏观调控,比较注重于总量平衡,即努力使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平衡,只要总量平衡了,经济发展就会比较健康稳定。总量平衡调节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当有效需求不足时,就扩大需求;而当有效供给不足时,就增加投资。这类似于“和面”的过程,“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目的是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伴随发展过程,总量增长与总量供需平衡,也会带来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在继续做好总量平衡的同时重视调结构,重要性不断凸显。
从总量增长调控来讲,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是相似的,但重视结构,在总量调控的同时使用以优化结构为导向的政策,这又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管理存在较大差异。结构性问题可以在总量平衡之下长期存在,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经济运行周期性波动引起的,如时滞或一般的信息不对称等,其根源是体制机制性障碍。因此,要真正解决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增强我国经济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必须重视国民经济循环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高经济循环水平。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着力使经济循环畅通无阻,这对促进高质量发展可以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就像促进人的肌体健康一样,关键是要保障血管功能和血液健康,使血液循环畅通无阻。一方面,国民经济循环高效畅通,意味着在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各种资源上保持持续的效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得以真正实现,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经济循环畅通无阻,意味着结构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明显提高,而需求对供给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也会得到明显增强,最终不断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创新能力不足等,其实多是经济循环的淤点或堵点,必须用扩大与深化改革开放的办法来着力疏通。也就是说,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是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在以下方面寻求更大突破:一是破除制约我国总体创新能力不足的各种障碍,在科技创新上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着力使创新链与产业链高效对接。二是加快消除内需长效增长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巨大的内需增长潜力,特别是加快培育内需体系,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更加明显。三是高度重视解决高水平开放下的安全发展问题。一方面,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只有这样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始终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要始终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