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改革就没有和谐社会
2010-8-10 9:39:00
 

(刊登于《中国城市化》2005年4月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和全民时下高度达成的共识。但是,光有美好的蓝图还不够,还要解决“桥”和“路”的问题。我完全赞成陆学艺先生的观点:“建立和谐社会,就应该继续深化改革。”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但有时中国人并不善于“以史为鉴”,于是一再重犯历史性的错误,近年来竟闹到数典忘祖的地步。

远的不说,就比如说这26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是从哪里来的。我看有些人就已经搞不清楚了,乃至不断有人喊出种种天花乱坠的口号和目标,但从来不说究竟要深化什么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一部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改革促发展的历史。不通过改革破除僵化的模式,不通过改革激发市场的活力,何来发展?

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新的问题又发生了: 这些财富如何分配?是否形成了一种合理的分享机制?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问题似乎才刚刚缓解的时候,“失衡也不是社会主义”问题又在一夜之间冒出来了。

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得到了普遍的欢迎,都认为这是党中央的英明之举,顺乎潮流,合乎民意。

这些都是对的,但达成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何在呢?人们都在热衷于“要如何如何”,但鲜有“怎样才能如何如何”的研究和解答。

我以为,如同改革到哪里、经济增长才会到哪里一样,改革到哪里,社会发展也才会到哪里。小心翼翼地回避旨在调整利益格局的改革,而想谋求整个社会的和谐,还是缘木求鱼的空想主义。

和谐社会既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也包括人口、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社会管理的极大进步。而在这些领域,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无可奈何的累积欠账,乃至有违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传统弊端。不对此进行系统的调研和设计,不痛下决心深化包括政府职能转换在内的改革,尽管出于对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而施行一些恩惠,终究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而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也是无法达成的。

利益的失衡导致社会的失衡,而改革正是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人们重新认知改革,下决心深化改革!

 

背景文章:

 

和谐社会与利益均衡

■陆学艺

 

第一点,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不应该只是政府,要缔造和谐社会,就应该培育各种力量共同推动。由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不尽合理,现在我们国家的贫富差距仍然在加大,政府也已经看到这些,也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说组织农民工的培训,为农民工的子女建立打工子弟学校,甚至国务院总理亲自为农民工要工资。但是我觉得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单一的方式。这样的社会是一个好政府社会,而不一定是一个和谐社会。我觉得现在不光政策上要变,好多观念也要变。现在批准成立民间组织、协会、基金会难度都很大。再比如,中国的中间组织还很不发达。现在中国的一些政府官员听到非政府组织就头疼。其实现在中国倒是有很多NGO,挂靠在政府的非政府组织,政府办的,至少是政府同意办的非政府组织。虽然最近看来,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要想建造和谐社会,还是应该由整个社会来推动。

189190第二点,建立和谐社会,就应该继续深化改革。我们国家在经济上已经是市场经济了,至少市场经济的框架已经搭建起来了。经济方面改革做得比较多,所以我们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但是社会体制改革却已滞后,如教育体制、医疗体制,问题还很多。政府不能只是说: 不许欠工资,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体制上不变,再多的不许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不能还是计划经济、命令经济的思维。另外一方面,城市里的改革远远走在了农村改革的前面。我们有两个不同步,经济和社会不同步,城市和农村不同步。城市里的人现在去买车拿自己的身份证和单位的证明,可以分期付款。但是农民行吗?农民有什么好卖的?房子是你的,但是土地不是你的,你有什么可抵押的?你的房子不能抵押。这个社会怎么流动?像在国外,我把房子卖了,买辆车去做出租车司机,还可以解决就业。再比如户籍制度,农村和城市户口之间不开放,那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粮食不够才这样,现在这个问题不存在了,可为什么户籍制度还存在?

第三点,要加强社会的流动性。和谐社会一定是个开放社会。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流动畅通的社会,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各地之间流动应自由。你的才能,你的努力决定你的位置,而不是一个先赋社会,你生下来是什么就是什么。我觉得现在阻碍社会流动的主要还是计划体制下多年形成的障碍。比如,前面提到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对农民流动的影响。凭什么把进城务工农民叫做农民工呢?现在形成农民工比工人矮一截但是又比农民高一截的思想观念。本质问题还是我们只是把这作为权宜之计,当农村需要劳动力或者城市就业岗位减少时,可以把这些农民打回农村去。城市化,农民变成工人,工人变成职员,这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但是我们对待农民工是什么态度?过去把人家称为“盲流”,盲目流动。其实人家是符合流动规律的,政府反对人家流动才叫“盲管”,盲目管理。农民在农村的生活不能得到改善,他必然向城市流动,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这样农民才会越来越少。把公民的权利赋予他们,把户籍制度改变了,这样他们自己就会实现很好的流动,不需要政府来操心。这还是一个深化改革的问题。我看今天主要的任务是把计划体制留下来的东西改掉。一个是农村的问题,“三农”问题为什么这么严重,计划经济加给它的束缚太大。另外就是城市里面,经济变了社会没有变,像政府的角色等。

[来源: 《经济观察报》(经删节)]

 
 
  • 标签:改革 和谐 城市化 
  •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