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文于2004年3月1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发展的思想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全新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升华和执政水平的新飞跃。
坚持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发展实践,对于浙江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3.1%的速度增长,2003年达9395亿元,列全国各省市区第4位。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年人均纯收入,均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民营经济、块状经济、县域经济等亮点纷呈,后来居上的“浙江现象”全国瞩目。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浙江这趟“飞速奔驰了25年的经济列车”,正面临越来越大的运行阻力和深层隐忧。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感受到要素支撑和环境承载能力对发展的瓶颈制约;感受到产业竞争和市场拓展能力等发展优势的不断丧失;以及感受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发展不平衡引发的利益冲突的尖锐化。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正面临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加快浙江经济发展从外延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内涵提升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型。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浙江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保持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当前矛盾和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去年以来,在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要素等制约明显加剧,出现了电力供应严重短缺、土地供应高度紧张、区域性水资源不足、局部地区环境恶化等新情况。这固然与多年来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但从深层次来看,更应归结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后果。例如,我省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30%以上,能源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出10多个百分点;2003年万元生产总值耗电约1380千瓦时,比上年提高63千瓦时。土地利用率不高,亩均资本投入和销售产出在40万至45万元之间,明显低于上海和苏南等地产业园区的水平。去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69万吨,比上年增加7万吨,超过国家下达我省的排放控制指标10万吨。
多年来粗放经营、数量扩张的发展路子,导致我省产业层次、企业素质和产品附加值都处于较低水平,我省的科技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相适应,推动产业升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能力不足。2002年,我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在全国排名第13位;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7%,在全国仅列第15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同时,这些年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相比,我省劳动力、土地、能源价格都已明显偏高。因此,再靠以价取胜、以量取胜求发展,路子只会越走越窄。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城乡居民之间、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还存在不少困难。如2003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1∶2.37扩大到1∶2.43;城镇20%的最低收入家庭与20%的最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上年1∶4.3扩大到1∶4.6;农村20%的最低收入家庭与20%的最高收入家庭人均纯收入比,由上年的1∶6.2扩大到1∶6.9。同时,城乡就业矛盾进一步扩大,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征地、拆迁等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这些问题的不断积累,将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提前建成全面小康、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长远需要
根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到2010年,争取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达到3000美元;到2020年,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超过6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鼓舞人心,以目前的经济发展势头,浙江完全有可能提前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同时,土地、水、电力供应和环境污染,是否也要跟着“翻两番”?大量的要素资源在哪里?可以承载的环境容量又在哪里?经济“翻两番”形成的巨大生产规模,若还是今天这样的产品档次,实现其价值的市场又在何处?以能源为例,按目前的单位能耗水平,届时全省总耗电将达到3410亿千瓦时。即使考虑部分外购电因素,我省还需4850万千瓦装机满负荷发电,相当于目前全省装机容量的2.2倍。按去年我省平均发电耗煤350克/千瓦时匡算,2020年全省燃煤电厂需耗煤7800万吨,届时运力需求相当于去年的2.5倍。以这样高的消耗,去换取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既不现实,也无可能。
同时,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自然资源全国倒数第三的“资源小省”省情,也不允许我们继续走传统的发展路子。从全球看,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及世界平均的40%;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的8.3%、4.1%、25.5%和9.7%。浙江省的情况更为突出,人多地少,矿产资源贫乏,按人均计算,浙江国土面积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9%,耕地为35%,煤炭为0.8%,铁矿石为5%;尽管我省被称为“江南水乡”,水资源也只相当于全国平均的92%,同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又很不均衡。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浙江进入发展新阶段的现实要求
目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新阶段,今年全省生产总值势必突破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将接近2880美元。全省经济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为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国际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在1000-3000美元时,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变动加剧,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引发社会不稳定,拉美和东南亚国家就是在这一阶段出现了经济停滞甚至社会动荡。因此,当前的浙江尤其需要以统筹、协调的理念来指导发展实践。
另外,从国际国内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左右以后,经济发展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一般可以保持8%左右的高速增长。二是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美国、日本及香港地区的产业结构在这一阶段,明显呈现出一产持续下降、二产稳中趋降、三产比重持续上升的趋势,而且三产的比重均超过50%。三是工业结构重型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化工业比重明显上升。四是技术创新日趋活跃,由引进为主到引进和自主创新并重,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五是城市化发展加速,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六是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教育和技术培训迅速发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浙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外延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是造成资源要素瓶颈制约的根本原因,也是损害恶化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影响我省提前建成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障碍。遵循“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走内涵提升的集约型经济发展路子,是21世纪浙江实现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发展并不简单等同于增长,增长并不必然带来发展。我们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切实转移到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从而推动发展模式的全面创新和实质性转型上来。
(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加快实现向内涵提升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型
把握集约型发展模式的特点和本质。这种发展模式尊重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体现“天人合一”协调发展理念。它以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要素节约,循环利用;规模化、组织化经营,以较低的环境资源代价换取较高的经济收益为特征。它强调经济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加强政策引导和体制创新。为了促进发展模式转型,政府要有效运用公共权力,依据科学发展观,全面清理和制定区域的技术经济以及装备政策,鼓励先进技术,限制落后技术,禁止严重消耗和污染的技术。同时,还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深化经济、社会管理领域的改革,有效扭转政府和市场关系中存在的种种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事在人为,科学发展观还必须与正确的政绩观相配套,切实改变“以单一GDP论短长、比高下”的评价考核机制。
(二)把握规律,顺应趋势,有选择地发展重化工业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与合理布局。从发展趋势看,重化工业比重上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而人均GDP3000美元阶段是发展重化工业的关键时期,这也是浙江提升产业结构、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紧迫任务。重化工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单位占地少、资金投入大、产出率高、产业带动力强的特点,但对水资源、能源和交通运输的配套要求比较高。我省应在进一步强化轻纺工业优势的同时,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一批钢铁、机械、石化、汽车等重化工业。依据各地资源特点,搞好产业布局,重点是依托块状经济发展装备制造业,依托港口资源发展临港型重化工业。
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强化技术创新,把引进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加快建设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要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大力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升我省制造业的竞争力。要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先导性、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经过5-10年的努力,建成若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附加值特色产业为支柱、高度国际化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鼓励发展低耗轻污型产业。按照能源、土地、水和环境的承载力来谋划制造业发展。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鼓励生产绿色产品和低公害、无公害产品;控制发展高能耗产业,坚决淘汰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严禁从国外转移污染产业和“洋垃圾”。加快治理结构性污染,相对集中布局重化工业等产业,严格控制新布点污染较大的项目;重点推进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较大行业的结构调整,切实推进区域性、行业性的清洁生产和现有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
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浙江面广量大的民营经济以轻型加工业为主,总体技术层次不高,更多的是凭借先发性的体制、机制优势和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随着东南亚、南亚地区经济的崛起和我国中西部、东北地区发展的加速,我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的竞争优势将会越来越弱、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小。唯有“走精品路线、创知名品牌”,有效增加凝聚在产品中的科技人文附加值,才能以较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取较高的经济收益。要花力气在全省服装、鞋革、机电等产业中培育出一批世界级品牌,努力把浙江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成为亚洲的“瑞士”和“意大利”。
(三)认清形势,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抓住机遇,承接转移,发展高水平服务业。欧美制造业的转移,已给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有专家指出,欧美的服务业也将开始转移,这将是一个比承接制造业转移更大的发展机会。全球化的核心就是追求低成本高利润。中国在第一次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外包和转移中,正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在第二次发达国家服务业外包和转移的进程中,中国还将要进一步争取成为世界服务业的中心。我省位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南翼,制造业基础雄厚,具有承接服务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对此需早做准备,超前谋划,抢占先机。
提高认识,抓紧培育,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服务业具有整合带动、渗透力强的特点。服务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仅本身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还会打破产业界限,融合和带动一、二产业发展。实际上,它是一条延伸和拓展产业链的“开锁之钥”,是整个产业群的“制高之点”。一只家禽的“自给自足”,并不计算为农民创造的增加值;若将它在农贸市场上销售出去,就将统计为附加值;若再将批量养殖的家禽加工包装进入“超市”,则进一步扩展其增加值;若再进一步依托以质量标准为基础的形象设计、品牌策划和广告宣传,则会更进一步提升它的附加值。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催化”和“裂变”。发展现代服务业,其必然的结果还将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加强教育培训。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知识和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人才资源已成为“第一战略资源”。我省人多地少,人力资源相对丰富。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提升发展水平“功夫在诗外”的捷径。从发展趋势看,应大幅度提高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同时,根据我省产业发展需要,以培养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建设好一批高质量、高效能的制造业、服务业培训基地和实践基地。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尤其是社区教育,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职工培训。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重视农业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等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加强农村成人教育。
(刊于《今日浙江》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