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如何才能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
2010-6-30 16:17:00 |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如何培育、建设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好这一问题有可能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新的思路,开辟新的途径。 综观国内外区域增长极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重要经验,可以总结出增长极的这样几种主要形式:骨干企业;支柱行业;产业集群;中心城市;城市群;交通经济带或经济轴带;经济网络;多种增长极相互联结的体系。在这些增长极类型中,骨干企业亦即企业式增长极是其他各种增长极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增长能力的主要承担者和主要的造血细胞,因而可以称得上是区域和行业的“造血极”。通过改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政策引导和采取特殊支持措施等途径,推动骨干企业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聚集经济要素、吸收科技创新和社会文明成果、创造新的生产力和提高物质财富增殖水平的先进经济实体,是提高行业素质、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培育和建设区域增长极的一项基础性战略任务。 增长极理论的创始人法国学者佩鲁认为,增长极的真正极核和真正主体是富于创新优势的企业,他的这一理论反映了现代经济增长的一条重要规律--创新推动下的非平衡发展规律以及这一规律发挥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企业式的极化发展。 企业是按照市场经济法则从事生产经营的基本经济单位,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造血细胞”。现代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产生以后才出现的,其中近代公司制企业大约产生在16世纪到17世纪之间。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公司制企业的组织结构、功能和制度规范进一步完善,规模空前扩大,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这种不断发展、完善的公司制企业,本质上具有整合经济和社会资源、聚集经济和科技实力、组织社会化生产经营、形成创新能力、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通过以非平衡发展为主的形式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多种功能。尤其是具有创新优势的企业,乃是各种增长极的真正“极核”和增长源泉。聚集经济要素--形成创新能力--创新带动企业发展--企业发展辐射带动区域或行业发展,这是企业能够成为区域或行业增长极的真正“极核”和真正主体的基本规律和机制,也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力加速发展的重要规律和机制。 企业能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增长极的作用,有其普遍性的规律和一些特殊的机制,这些规律和机制可以总结为这样几个方面:高效率聚集经济要素;特殊的发展动力;创新成为发展的本质力量;追求大企业优势。 一、高效率聚集经济要素 高效率聚集经济要素,形成微观增长点,是企业能够成为区域增长极的基本特征。企业是经济要素的集合体或聚集体,企业的创建及其运行、发展的本质特征是聚集经济要素,形成社会的微观经济系统,为社会发展生产和增殖物质财富。企业的杰出领导人即所谓的企业家,就是善于发现和引进创新要素、使经济要素实现新的组合、在配置稀缺资源方面能够做出判断性决策的创业者和组织管理者。有效聚集经济要素是企业形成和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自身发展并能够成为区域或行业的微观增长点的基础功能。 构成企业的基本经济要素包括: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设备、设施、工具、资金等物质要素;以劳动力和企业财产所有者为主的人的要素;专利、商标、劳动经验、信息、文化等精神要素。企业的经营目的、组织结构、制度体系、经营管理方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是企业聚集经济要素、形成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能力的主要构造机制。企业按照特定的生产经营目的要求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自身的组织结构、制度体系、经营管理方式等机制,对各种社会和经济要素进行选择、吸收、聚集、组合,形成内部组织结构关系不断合理化的物质转化系统,将输入的各种资源转化为产品和产品的销售收入,发挥创造国民财富、承担社会责任、推进社会文明发展的职能,成为现代各种微观经济组织中增殖物质财富最快的组织形式。 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由于具有更为广阔和深厚的市场基础,具有更为发达、便捷的经济社会联系和更为进步、健全的体制和机制,其配置资源、吸收利用社会进步成果的效率和效益也高得多。不仅是企业生产经营直接需要的资金、原料、劳动力、技术和管理人才、专利成果、设备和设施、市场信息等重要资源,而且社会上一切先进的科技和文化成果、一切进步的因素、一切信息和机遇等等,只要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利润、带来成本的节约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会迅速地被善于经营的企业吸收、消化、运用,转化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企业的文化体系、组织结构、制度体系、经营管理越是先进、合理,企业把分散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经济要素、社会资源、进步成果等聚合成自身创新能力和转化为自身经济实力的能力就越强,企业的发展就越快。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要素的聚集则是产生创新的基础。能够成为区域或行业增长极的企业,其聚集经济要素的效率显著地高于一般企业,这种企业从聚集经济要素到形成创新能力、经济增长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聚集经济要素遵循着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企业对经济要素的聚集在数量上达到一定程度,即产生某种质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资本的积累和积聚达到一定程度,能够使企业投资能力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必然会在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人才引进和培养、设备更新、信息收集和处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扩大投入,形成并增强科技创新和综合创新的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投资建立新的分支机构、扩大经营范围等,就能够更大规模地聚集外部要素,扩大自身规模,实现外部交易的内部化,就可以减少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控制在企业内部的交易中,从而由非垄断性企业转变为某种垄断性企业,获得垄断性利润或超额利润。 (2)企业系统对外部要素具有更高的转换能力。企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系统,其内部组织结构、制度体系和经营管理方式是将外部环境因素和各种经济要素转换成为企业创新过程和运行、发展过程的基本构造机制。企业聚集经济要素的基本方式是合理配置资源。企业聚集的物质要素、人才和人力要素以及技术、信息、文化、管理经验、专业知识等精神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特别是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作用更为重要。有些要素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比例,有些要素要形成某种特殊的结构,有些要素的组合则产生某种特殊的机构,譬如建立起各种技术攻关或新产品开发课题组,成立新的事业部、职能处室或新的分公司,建立和健全营销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组织、与其他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等,能够使企业以节约为原则形成和增强创新能力。作为增长极的企业,在其生产经营实践中或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原有的创新功能发挥不良或需要形成新的创新功能时,则能更快地通过管理机构做出新的决策并组织高效的决策执行活动来调整要素聚集方式和要素的结构形式,形成新的创新功能或使整体创新功能增强和完善,是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发展的状态。 (3)要素聚集能够激发企业人员的创造智慧、产生创造行为,形成企业的创新过程,推动企业的创新型运行和发展。企业在实现要素聚集的过程中,人这种要素始终处于决定性的、支配的地位。由于人具有主动性、创造性能力,不同要素之间、要素与社会需求之间、要素聚集与社会环境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被企业的职工和管理人员所认识,形成他们的创造灵感、创造智慧、创造的动机和实践,产生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机构改革、改进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创新行为。譬如,企业调查了解市场行情实际上就是聚集信息要素的一种形式。企业从广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上获取的市场信息量越多,就越容易发现并筛选出有重要价值的信息。通过对丰富的市场信息、社会信息的加工处理,企业能够了解不同的市场需求以及市场需求与社会许多领域之间的重要联系,特别是发现其中对企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联系,从而形成创造性的管理决策和生产、技术、营销措施,生产出比以前更为先进、优质、文明的产品。 (4)以增强开放性推动企业提高要素聚集能力。开放性是企业产生聚集功能的基本属性,作为增长极的企业比一般企业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企业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协作基础上的开放型经济组织,开放性是企业以社会为资源的源泉、利用社会力量实现自身发展、有条件成为区域或行业增长极的基本属性。企业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观经济组织,具有以经济属性为主的综合社会属性。它通过以商品交换为主的形式,从外部社会系统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又把产品(包括服务)提供给社会的消费者;它从消费者购买本企业产品的费用中亦即企业的销售收入中收回生产经营成本并赚取利润,同时又以上缴税费和兴办慈善事业、捐赠等形式将其获得的一部分利润返还给社会;它以有偿或无偿的形式从全社会吸收各种有用的知识、信息等精神要素,吸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切积极成果,同时又以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产品的技术和文化内涵、企业形象以及吸收劳动力就业等形式,将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和产生的社会影响反作用于社会。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经济社会功能,以及企业的财产、经济实力等,来之于社会又回归于社会。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关系和企业的各种内在、外在特点,以及企业的行为等,体现着全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形态及其彼此间相互联系的结构特点。企业受积极、进步的社会关系的综合作用较强,它就易于形成科学、合理、进步的内部结构关系和行为特点,体现着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反之,受消极、腐败的社会关系的作用较强,则体现社会消极、倒退的趋势。企业以配置资源的形式聚集社会进步成果和经济实力的主要途径是市场,此外还有其他非市场的途径。企业生产和经营什么商品、用什么方式生产经营这些商品以及怎样聚集自身所需要的经济要素、在一定时段内聚集多少、所聚集的经济要素形成怎样的结构和比例等,归根结底是由市场需求所决定的,并且是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不断改变的。企业经营活动所覆盖的市场范围越大,其配置资源和聚集经济实力的能力也越强。遵循市场法则、适应市场需求、面向市场开放,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相比能够实现极化发展、发挥区域或行业增长极功能的重要特征。 二、特殊的发展动力 能够成为区域或行业增长极的企业,在发展动力方面与一般企业相比有许多特殊性,这种企业激发其内在动力、感知和转化外部动力的能力比一般企业更为强大。全面增强发展动力是企业能够成为增长极的最突出的特点。 (一)追求利润的内在推动力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成为区域或行业增长极的内在推动力。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实现自我发展的主要利益动机。出于这样的利益动机,企业主动地开发利用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资源,以最节约、最有效的方式将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组织成为有秩序、有计划的生产经营系统及其运行、发展过程,把社会文明成果转化为自身素质的提高,最大限度地增殖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微观基础。追求盈利是企业作为微观经济组织的本质属性,追求合理、合法前提下的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权的第一需要(马克思语)。企业成员特别是企业财产的所有者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受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强烈吸引,主动地、持续不断地为实现发展目标而探索、实践、思考、谋划、行动,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最主要也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动力,亦即人们所说的企业的活力。有了这样的动力、活力,企业就能很好地适应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机动灵活地趋利避害,实现合理增长、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约束,使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增长能力的提升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永远没有止境。企业追求合理、合法的利润最大化,从直接的、表面的效果看是发展了企业自身,而从本质、从长远看则是增强了地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是为社会做出了企业的最大经济贡献。 由于市场竞争的普遍作用,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它不追求最大化的利润,其他企业就会取而代之,使它只能获得次大化的利润;在次大化的利润范围内,如果这个企业再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又有其他企业会取它而代之;如此循环,这个企业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取而代之,直到最终失去生存权。当然,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是企业获得发展的唯一的甚至也不是最高形式的推动力量。由于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和不断走向更高社会文明的经济,所以企业追求最大化的利润必须是合理、合法的,否则它就会因损害其他经济主体的正当利益甚至违背国家和国际的法律法规而失去生存、发展的资格,这种状况如不改变,企业同样要被淘汰出市场。所以,企业为了实现健康的发展,还必须具有其他方面的动力,如追求科技进步、人员教育、经营信誉、社会责任、社会荣誉、文化成就、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最好成就,这些方面的动力对增强根本动力、保证企业的规范经营、全面提高企业素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企业追求盈利的属性随着社会结构关系的演变和发展而发展变化,并且在社会关系的作用下派生出日益进步和丰富多样的其他属性,其中,优秀的、高素质的企业,正是在社会关系和自身属性的变化中,成为社会进步成就的聚集点和社会文明的辐射源。这些企业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用更为进步的价值观看待盈利、财富、经济实力等,与其他利益主体建立更加进步的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主动改变自身的不良因素,生长和创造优良的因素,吸收、消化、转化、创新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把社会经济系统发展进步中最先进、最优秀的成就吸收进来,转化成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转化为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素质的提高。聚集社会发展进步的优秀成果,这是社会推动企业、造就企业和企业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接受社会进步作用的重要机制,也是企业发挥增长极功能的根本性基础。 优秀的企业还通过发挥自身的各种优势,包括发挥自身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有助于社会政治进步、社会环境改善、科技进步、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文化艺术发展、物质和精神财富增加等多方面的优势,使其优良的素质逐渐被社会所认可,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带头组织。它不仅向社会提供优质、廉价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不断增加的税收和其他形式的物质贡献,而且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先进的科学技术、独特的文化艺术创造、丰富的思想理论和优良的职业道德,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财富源泉和精神财富源泉。这就是优秀企业成为社会进步成就的辐射源的重要机制。 (二)市场竞争产生的外部推动力 企业间的公平竞争是产生企业式增长极的外部推动力。企业的生存法则是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由此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只能是非平衡发展,极化发展是企业非平衡发展的一种典型形式。正是由于这种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非平衡发展,才使近代以来的社会生产力出现了加速度的发展趋势。 企业配置资源和聚集经济实力的能力越强,企业发展就越快,同时其科技和经营管理等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也越大,对区域和行业的直接、间接带动影响作用也越大。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譬如在一个县、一个城市、一个省、一个国家、若干个国家以至全球等不同层次的范围内,以及相应的行业内,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和恰当的广度、深度来吸收、消化、运用高质量的经济社会资源和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的企业,就成为该区域范围内竞争力最强和发展最快的企业,因而也就会成为该范围内规模最大、创新成果溢出效应最大、带动区域和行业发展能力最强的企业,而在这方面表现最差的一批批企业则被市场竞争所淘汰。由此造成企业发展的极大反差: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正是由于这种反差的作用,加快了先进生产力的产生、扩散和落后生产力的淘汰,加速了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而强的企业由此必然成为该区域或该行业内的企业式增长极,即成为该区域或相应的行业内技术进步的策源地、新生产力的发源地和带动区域、行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区域范围大小不同,发挥增长极功能的企业的大小也有差异。在较小的区域内,譬如在一个乡镇的范围内,一个或数个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最强、发展较快的企业,哪怕只是小型的企业,就可以成为该区域的增长极。而在较大范围的区域,譬如在县域范围,一个或数个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最强的中型企业,则能够成为该区域的增长极。而在地市或省及省以上的更大范围,往往是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最强的大型、特大型企业,有条件成为企业式的增长极。在一个经济大国和全球范围内,能够成为增长极的企业主要是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 (三)法人地位产生的产权推动力 法人地位是企业发展成为区域或行业增长极的重要制度条件,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企业能够成为区域或行业的增长极,法人地位产生的产权推动力是重要的因素。 法人企业是现代企业的主要形式,法人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和支配的地位。现代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必须是独立的组织,有自己独立的财产,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取得财产权利和承担财产义务。正是由于企业具有这种法人地位,企业才能通过法人制度中的有限责任制度等,最广泛地利用社会资本同时也使自己的资本社会化来从事生产经营,当它需要资本时它就能够从全社会范围内筹集到资本,当它不需要过多的资本时它的资本也能够以有尝的形式被其他主体所利用。这就在制度上保证了任何一个法人企业都可以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开发和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形成“聚集经济要素--扩散经济能量”的运行功能。 作为增长极的企业,往往能够通过运用经营创新的措施,把法人制度提供的有利条件利用到极致的地步,从而实现自身的更快发展。 三、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本质力量 富于创新优势的企业也就是生命力最强盛的企业,生命力最强盛的企业才能成为区域或行业最主要的增长极。相反,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者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企业,则是难以生存下去并且必然会被市场竞争淘汰的企业。与其他微观社会组织相比,企业由于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益动机、适应市场变化的动态式组织结构及其所处的竞争环境等,能够较快形成创新能力。 可以说,一切创新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机制,就是创新要素的有效聚集,企业则更是这样。 (1)个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的进行,是创造性的兴趣、目标、灵感、思维方式、经验、知识、体质,以及支持创造的物质条件等要素实现特殊聚集的结果。一般来说,在自己和他人的实践经验和各种知识、信息、物质条件等要素聚集的基础上,个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度聚集和发挥,就可以形成创新活动,产生创新或创造的成果。 (2)群体创新要素的聚集,如人才、知识、经验、管理、设施诸要素的聚集、组合,尤其是各种人才的聚集和组合,并在群体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度聚集和良好发挥的条件下,即可产生群体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 (3)企业、单位、行业、地区、国家等各种社会组织系统的创新目的的实现,则需要大规模的、更加多样的创新要素的聚集,如大量的人才、信息(包括知识)、资金、设施以及进步的制度、合理的利益关系、科学的组织管理等要素实现有效的聚集、组合。 企业创新有其特殊性,但也是以创新要素的有效聚集为基础条件的。 (1)企业创新是以技术创新为主的综合创新。对生产企业来说,创新的基础和重点一般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往往代表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升级,社会环境和市场结构变化速度加快,企业就通过内部的综合创新措施来形成新的组织结构、制度体系和经营管理方式,研究和开发新的更先进的技术成果,以求与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结构相适应,以便更有效地通过资源配置的形式聚集经济要素和社会进步成果,实现更有效率和效益的运行、发展。 (2)具有创新优势的企业能够实现更快的发展。企业是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在技术、产品、管理、营销、文化、经验等方面的单项创新以及由单项创新转化成的集成创新必须具有竞争优势,保持一般化、低水平创新能力的企业,在竞争升级的情况下仍然难逃被淘汰的命运。企业仅仅满足于单项的创新,往往难以形成综合的竞争优势,因此必须不断寻求集成创新的有效途径,善于将单项创新进行聚集和组合,从综合创新中“孵化”出具有新质的先进生产力,如先进的技术、工艺、管理模式,优质的产品,杰出的人才,以至使企业整体发生革命性的更新等。创立品牌、增强品牌效应是企业集成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把技术、管理、营销、体制和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创新集结成为名牌产品,实际上形成了企业内部的一种特殊的增长极--产品增长极或品牌增长极。产品增长极,特别是品牌增长极,乃是企业作为区域增长极极核的“核中之核”。品牌战略是企业追求成功的发展和垄断性优势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战略。一些大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发展成为多种业务的混合联合公司,更有利于形成集成创新的优势。譬如有的大公司由于内部包含着众多的生产经营部门,具有某种控制市场的能力,其盈利的增长不依赖某一种或少数几种生产经营业务,这种企业的集成创新也往往由原来的多部门、多种业务的分散创新逐渐演变为综合性、集成性的整体经营创新,有的甚至演变为更具有综合性、集成性的金融创新,成为以运营资本为主要业务的创新实体。 (3)体制和机制变革能够加速创新和发展。要素的聚集,譬如资本数量的增加、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经验和职工劳动经验的积累、技术研究开发成果的增多、企业获取外部信息量的增加等,必然会与原有的体制、运行机制发生摩擦或冲突。作为增长极的企业,更善于通过改革体制和机制,使企业的创新潜力得到更大、更快的释放。 (4)创新与发展相互转化,形成“创新--发展--再创新”的良性循环。企业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益动机和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实现了一种创新转化为发展的目标后,往往会聚集更大规模的创新要素、组织更卓越和更大规模的创新活动,实现更高质量的综合发展目标,产生更先进的生产力,形成更大的经济实力。人实现创新能力的动机、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以及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都是无止境的,企业“创新--发展--再创新”的过程也是无止境的。作为增长极的企业,其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把创新能力转化为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增强了的经济实力支持创新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的良性循环式运行发展特点。 四、大型企业具有成为增长极的特殊优势 近代以来,企业的发展显示出无止境的规模扩张和不间断的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体现为“要素聚集--资本增殖--规模扩张--更大规模的要素聚集--更大规模的资本增殖--进一步的规模扩张”的循环上升特点。追求大企业优势是企业能够成为区域或行业增长极的重要特点。 现代大企业(包括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一批左右世界经济发展的跨国公司,大可敌国、富可敌国,是国家、地区、行业的经济支柱和综合实力的体现者,其极化发展特征使其在国家、地区和行业的发展中成为其他企业难以取代的战略支撑力量。全球100多个最大的经济实体中,约有一半为大型跨国公司。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甚至成为拥有超市场权力的“商业帝国”,在世界经济结构中扮演着“特殊王国”的角色,成为最能组织和管理全球性生产经营的国际经济发展中心。 大型企业最有条件成为区域和行业的增长极,其极化发展的功能主要有: (1)区域的经济支柱。大企业比中小企业更易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扩大盈利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其中实力强大的公司通过企业间的合并和兼并,强化资本运营,迅速积聚有效资产,实现规模的超速扩张,成为国家、地区和行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能够带动提高区域整体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增长速度。在能源、矿产、原材料、装备制造、铁路、航空、通讯等基础产业领域和金融、商品零售、外贸、旅游、旅馆等服务领域,大型企业能够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为社会提供大批量、多种类的产品和服务,形成越来越复杂的生产分工体系和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带动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和相关行业发展,甚至带动形成日益发达的产业集群。世界多数发达国家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以大型企业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力量的。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强国的发展目标,其主要战略措施之一,就是扶持大企业发展,三星、大宇、LG、现代、双龙等30家大型工业企业的产值占到了韩国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经济支柱力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走“名牌兴企、大企业兴市”的道路,依靠大企业及其名牌产品带动区域整体发展。青岛市可以看作是“名牌兴企、大企业兴市”的典型,被誉为“名牌城市”,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10家拥有名牌产品的大企业的经济总量占青岛工业经济比重的50%左右,年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实现利润占全市总量的40%以上。广东省拥有名牌产品的企业(大多数是大企业)仅占省级规模企业总数的0.5%,其完成的产值却占全省的6.1%,对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达到12.7%,拉动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2.4个百分点,TCL、美的、格兰士、康佳等一批拥有名牌产品的大企业不仅是广东省的经济支柱,而且在世界上代表着中国工业企业的形象。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同样是以大企业为支柱的。与沿海地区的大型骨干企业多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拥有名牌产品的企业不同,西部多数省市区的大型骨干企业多为能源、原材料企业和资源转化型产品生产企业、传统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西部的一批老工业基地城市,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大型企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利税等占到全市总量的60%-80%以上。如甘肃的金昌市、嘉峪关市,四川的攀枝花市、德阳市、绵阳市,云南的个旧市、玉溪市,贵州的六盘水市等,就属于这类少数大企业左右经济全局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形成及其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大企业作为增长极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2)自主创新的主导力量。大企业更有利于聚集技术创新因素,形成强大而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集约化生产经营能力,能够生产有重大技术进步意义的专利产品和物质产品,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并推动生产经营方式的不断改进。由于科技创新的投入一般具有周期长、数量大、见效慢、风险高的特点,规模和实力较差的企业往往难以承受,而大型企业则能够集中优势的财力、物力、人才、智力,承受短期的利润损失,形成战略性的科技研发能力,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新产品和新工艺开发领域长期领先于国内外同行业,获得更丰厚的产品销售利润,甚至在产品利润方面长期占有垄断性优势。 (3)行业的发展基地和骨干力量。一定数量的大企业的存在有利于保持行业的合理集中度,带动行业优势的增强和行业规模的扩大,甚至使一般的行业较快发展成为地区或国家的主导性、支柱性行业。竞争性行业的合理集中度,大致体现为少数大企业的产值、利税、资产等占行业总量的50%--60%。大企业要成为行业的发展基地和骨干力量,应当具备这样的条件:企业所在地集中了行业的主要生产能力,在地区、全国以至世界同行业企业中成为第一、第二或至少在排名的前列;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行业的主要增长源和主要的创新力量;企业是行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企业是行业文化的领路人。 (4)先进发展方式的示范基地。大企业在与国内外竞争强手的较量中,更有利于创造先进的发展方式和文化模式,淘汰落后的发展方式和文化模式,从而成为行业和地区先进发展能力的辐射源,带动行业、地区甚至国家提高综合素质。 (5)国际化生产经营的领导力量。大企业有利于吸收、整合并有效利用全球资源,带头追赶甚至创造国际先进的科技水平和生产经营水平。 (6)区域的主导性财源。大企业同时也是国家或地区的大财源,能够通过以财政为主的途径反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领域,主要是反哺农业和农村,支持和带动经济社会整体更快发展。 (7)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的辐射源和示范点。大企业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活动比中小企业复杂得多,在参与大范围、全局性的市场竞争和全社会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经常承受着体制、机制不适应外部环境的多种压力,经常需要进行体制、机制的革新以增强发展动力,快速响应市场,由此就成为体制、机制和管理理论创新最全面和最快的经济主体。 (8)企业家的学校。杰出的企业家是建设企业式增长极的重要条件。经济学家罗斯托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经济成长需要有一批象熊彼特所说的那种“富有创新精神”的、“不怕冒风险的”领头人物,他们能打破旧的传统,开辟新的道路。(胡代光、厉以宁:《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第281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12月)罗斯托在这里表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极化作用往往体现为企业家发挥创新精神的的“人极”作用。大企业能够培养、锻炼出数量可观的企业家人才。具备一定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的人才,经过在大企业的经营管理岗位上的实际工作锻炼,成为具有实际管理才能的企业家后备人才。一个地区的大企业数量越多,企业家后备人才的队伍就越庞大。当然,中小型企业也能够培养、锻炼出优秀的企业家人才,但中小型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工作相对简单,其培养、锻炼的企业家人才虽然也有许多的长处,但同时也具有视野相对狭窄、参与重大战略决策的机会不多、缺乏管理国内外大范围生产经营活动和复杂业务的能力等缺陷。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企业家学校的功能,就能够产生出越来越多的杰出企业家,由他们创办出更多的极化式发展的优秀企业,企业式增长极的辐射功能就更为健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