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强调要加快推进老区发展,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将陕甘宁地区建设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重点红色旅游区、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规划中的陕甘宁革命老区的范围包括陕西省延安、榆林、铜川,甘肃省庆阳、平凉,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固原、中卫等8 个地级市,以及陕西省富平、旬邑、淳化、长武、彬县、三原、泾阳,甘肃省会宁,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等9 个县(市),总面积19.2 万平方公里,2010 年末总人口1762万人。
陕甘宁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资源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丰富,开发条件较好,依托资源禀赋的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正在形成,但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强,重工业比重高,资源就地转化率低,高附加值产品少,关联产业发展滞后,节能减排压力大。这里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水利等设施落后,城镇体系发育程度低,区域经济的孤立性、闭塞性较强,实现经济较快振兴,必须重视区域内外的一体化发展。而推进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增长极的状况是关键性条件。今后必须重点培育和建设骨干企业、支柱行业、产业集群、中心城市和城镇群、交通经济带等几种重要的增长极,促进各类增长极在功能上优劣互补,形成相互关联的网络体系,并不断延伸、扩展增长极网络的覆盖范围,提高增长极网络的密度,形成持续、较快、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一、建设现代化骨干企业,强化区域的“造血增长极”
在区域经济中,骨干企业是发挥造血功能的基础性增长极。陕甘宁地区由于大中城市太少,高素质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稀少,因此,建设功能强大的企业式增长极乃是这一地区经济振兴的首要任务。“十二五”及以后时期必须通过改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承接产业转移、加强政策引导等途径,从两个方面加强骨干企业的培育和建设:一是扶持本地区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创新能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形成强力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二是以优势资源的勘探开发为主要吸引力,引进国内外的强势企业,较快形成带动资源开发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企业群。庆阳、平凉等市实行“引强”战略,发挥中石油、中石化、华能、中铝、中化、华电、晋煤等大型央企的优势,加快地区开发建设和资源转化,产生了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发展的良好效果。通过“扶强引强” ,形成强大的投资主体,实施大型开发建设项目,可以跨越企业成长和结构演进的缓慢过程,较快增加区域强势企业的数量和企业的总体实力。区内各市县应当重点培育规模效益良好、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大公司、大集团和创新能力旺盛的中小企业,推动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市县域的骨干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全面提高素质,支持、鼓励优秀企业率先跨进现代化门槛。发挥骨干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快速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提高行业素质和企业群体素质。
二、建设成长能力强大的支柱行业,形成高速增长和高水平分工、配套的优势产业群
陕甘宁地区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地区,区域支柱产业主要是能源、矿产等资源型产业。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路大致为:
1.加快发展新型煤炭产业和煤化工产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煤炭生产集约化程度和安全生产水平,鼓励发展大型煤炭企业和高效安全矿井,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煤炭供应保障水平。适度、有序发展煤制天然气、烯烃、乙二醇、甲醇和煤炭间接液化及其衍生物下游产品等煤炭加工产业,积极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研究和示范,规划和实施煤炭、煤化工的清洁化改造工程。
2.增强综合能源产业优势。在主要煤炭矿区布局大型坑口电站,稳步扩大火电优势。在吴忠、灵武、中卫、固原、庆阳、靖边,安塞、黄龙,彬县、环县等市县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形成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合理组合、匹配的综合能源体系。这一地区以煤电为主的火电可以就近为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提供调峰配套条件,所以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较快扩大规模受并网和外输条件的限制较小。应当争取国家在这方面给予宽松政策,使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得到更快发展。
3.发展石油天然气及其加工产业。加强油气勘查力度,积极开发石油资源,提升改造既有油气田,稳步提高产能。适度发展石油炼化等深加工项目。开发天然气资源,满足当地合理用气需求,增加西气东输规模。适应油气资源开采规模,加强油气管网建设,扩大油气输出能力。
4.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通过改造、提升已有企业和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推动发展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采掘设备,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辅助设备,风电、光伏发电、输变电设备,太阳能光伏材料,石油机械和矿用机械配件,以及特种运输工具制造等装备制造业,培育、重壮大新的支柱产业,为煤炭、石油、化工、新能源等能源产业提供配套条件。
5.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原则。资源开发和相应的产业发展要注重集约生产、深度转化、链式延伸、环境友好,适度跨越低水平的技术和结构阶段,形成上游矿产、原材料等传统产业与下游深加工、新兴产业紧密关联的开发链条,在发展壮大优势传统产业的同时,加速战略新兴产业的成长,缩短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要鼓励、支持优势强大的能源矿产业实现超常规快速发展,鼓励能源企业向新兴产业投资,发挥主导产业带动相关行业较快发展的作用。
6.促进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分工发展,以深化分工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发展各市县之间广泛的经济技术协作和产业配套,逐步形成紧密关联的产业体系。发展与外围地区特别是与周边大型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协作,在西安、兰州、银川、包头、呼和浩特、太原等国家级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下,发展外协能力不断增强的新产业,扩展产业的分工范围,提高分工水平。
三、建设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和城镇群“三融合发展”的增长极,扩展和提升产业发展的载体能力
陕甘宁地区要成功地建设成为国家的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必须立足能源资源优势,坚持科学开发、高效循环利用的原则,增强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能力和资源就近转化、增值的优势,形成工业主导、能源输出、产业链带动、清洁化生产、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区域产业体系和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城镇群相互融合发展的模式。
要适当超前建设产业发展的载体体系,增强城镇体系的载体功能。以优势资源开发和支柱产业发展为城镇建设提供推动力,加快建设延安、榆林、铜川、庆阳、平凉、吴忠、固原、中卫等一批产业集聚规模大、综合功能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区域城镇群形成。
陕甘宁地区城镇群建设的基本思路如下:
1.重点建设榆林、延安、陇东三个城镇群。榆林、延安两个城市要在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功能的基础上,带动辐射范围内的小城市和重点镇发展,分别形成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榆林城镇群和以石油、煤炭、化工、机械、红色旅游、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延安城镇群。这两个城镇群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向相互融合的一体化陕北城镇群过渡。庆阳和平凉两市要按照“双星式城市”的组合模式,建设成为陇东地区的“双星式”经济核心,带动形成陇东城镇群。结合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大型矿区、矿井、坑口电厂建设,提高环县、华池、宁县、正宁、合水、镇原、长庆桥、泾川、灵台、华亭、沙井子、甜水堡等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产业承载能力,形成以城镇群为主要载体的石油化工基地、大型煤炭基地和煤电、煤化工基地,依托城镇发展煤炭和石油开发、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煤电以及农牧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促进固原融入陇东城镇群,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以庆阳、平凉、固原“三星式城市”为核心的陇东—宁南城镇群。
2.促进吴忠、中卫融入银川城镇群,会宁融入兰白城镇群,铜川、富平等融入关中城市群,依托大型的城镇群和城市群获得更快发展。
3.依托中心城市和城镇群,建设产业的高效集约发展区。在资源产地集中建设煤炭、电力和煤化工产业集聚区,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陕北重点建设神府、榆神、榆横等煤炭矿区,陇东重点建设彬长、宁正、沙井子等大型煤炭矿区,宁东加快马家滩、积家井、萌城、韦州、王洼矿区煤炭资源普查和勘探,重点建设鸳鸯湖煤炭矿区,这些地区分别形成矿区型重点城镇。在主要煤炭矿区布局大型坑口电站,建设大容量燃煤机组。在水资源、环境容量以及交通条件结合较好的矿区附近,集中发展煤制天然气、烯烃、乙二醇、甲醇和煤炭间接液化及其衍生物下游产品等煤化工产业。在延安、庆阳两市的石油化工产业园区集中发展石油炼化及深加工产业。促进二三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重点推进平凉工业园区、华亭工业园区、西峰工业园区、盐池工业园区、中卫工业园区、宁东化工产业园区、灵武羊绒产业园区及榆林、延安、铜川、吴忠、固原等地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以城镇群为载体的产业园区相对密集分布的“块状造血极”。城镇建设要适应产业扩张的规模和产业现代化升级的要求,通过规划和建设新城、新区和城镇设施,扩大和提升对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降低产业开发和发展的成本,改善和优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4.促进城镇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深化城镇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在城镇内部和城镇之间延伸产业链。探索、完善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城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使产业基地与城镇群融为一体,发展成为以发达城镇群为载体的基地型产业集群。促进点状城镇向结构合理的城镇网络过渡,形成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补、城镇与城镇之间联网辐射的网络体系,增强城镇群有效组织区域经济、广泛接受本省和全国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并联网向腹地传导辐射力、承上启下带动本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功能。
四、建设重要交通经济带,促进经济轴带网络形成,带动陕甘宁地区一体化发展
建设和发展交通经济带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陕甘宁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交通经济带不发达,区域经济的孤立性、闭塞性较强,区内城镇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的隔离性强,融通性差,区域与外部重要城市群的经济社会联系相对薄弱,限制了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强区内外主要交通经济带或经济轴带建设,促进产业沿重要交通线集聚,形成二三产业和城镇密集的带状增长极,并与全国的重要经济带、城市群连通,改变老区远离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闭塞状况。应当重点建设以下几条经济轴带:
(1)沿包头至西安铁路线和包茂高速(G65)陕西段的包西经济带。该经济带以榆林、延安为龙头,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西电东送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主要载体。包西经济带南向与安康、重庆、南宁等经济区连通,北向与白云鄂博、二连浩特和蒙古国乌兰巴托等城镇群相通,成为“北端出国、南端出海”的大型经济轴带的重要区段,在南、北两端分别与陇海兰新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呼包银经济区相交,对带动陕西和陕甘宁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保证环渤海经济圈的煤炭、电力供给能力,均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2)沿国道312和309线的兰州—会宁—平凉—庆阳轴带,可称为兰庆经济带。该经济带连通兰白经济区与平庆经济区,并向东部的延安经济区和山西的晋南经济区延伸发展。在这一轴带上有一条规划中的铁路,以兰州为起点,中经平凉、陕西洛川、山西长治、河北邯郸,与河北、山东境内数条出海铁路相接,是本轴带未来发展中可以依托的重要轴心设施。这一经济带的建设和崛起,将陕甘宁的核心地带——延安、平庆、固原与兰州白银经济区、山西晋南经济区等连成一体,促进了跨行政区的经济交往和经济融合,极大地改变了陕甘宁地区的孤立、闭塞状态,对促进陕甘宁老区一体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3)沿福州至银川高速(G70)和国道211线的银川—庆阳—西安轴带。这一轴带以庆阳、平凉为龙头,将平庆经济区与银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连通,使平庆经济区受到西安、银川两个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可发展成为一体化的银庆西经济区,是陕甘宁煤电化工基地和西电东送基地的重要载体。
(4)沿国道307线的银川—定边--榆林轴带,可东向延伸到山西的太原经济区。这一经济带以榆林市为龙头,将银川城镇群、榆林城镇群与太原城市群两成一体,是改变陕甘宁地区孤立、闭塞状态的又一条战略意义重大的带状经济区。
在主要交通经济带的两侧延伸建设次级、三级的分支轴带或其重点区段,将区域内的城镇、城镇群、产业基地连接成为逐步致密化的轴带网络。
通过建设上述经济带和经济轴带网络,陕甘宁地区将形成“串珠式集聚发展、走廊式辐射带动、网络化整体推进”的开发和发展特征,显著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有效促进区域内贫困地区、待开发地区、偏僻乡镇进入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轴带体系之中,加快区域发展和城镇布局的相对均衡化。轴带网络在外围地区与西安、兰州、银川、包头、呼和浩特、太原等特大城市及其辐射带动的城镇群、城市群连成一体,使这些国家级的大型增长极以轴带网络为媒介,对老区发挥联网辐射、叠加带动的作用,为深化区域分工和行业分工,发展老区内外的经济技术协作联合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加快老区发展与陕、甘、宁三省区和全国重要经济区、经济带的发展融为一体。
促进经济轴带网络形成必须进一步提高陕甘宁地区交通设施建设水平,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升保障能力,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连通区域内外的公路通道,完善高速公路网络,打通进出省境高速公路断头路,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建设连接西安、银川、兰州、包头及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铁路通道,开工建设一批区际干线、煤运通道。强化既有线路扩能改造,加快推进复线建设,提高电气化水平。改造建设一批铁路运输枢纽。加强陕甘宁至华北、华中地区的铁路项目研究,加快重要铁路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用高等级的铁路、公路将区域内的主要城市、城镇群和区域外的重要经济区连成网络,为经济轴带的建设和升级提供现代化基础依托条件;提高区域内县乡公路和乡村公路网的建设水平路网密度,为区域内外的增长极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供发达的媒介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