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我国经济金融结构变动趋势与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战略研究(一)
2000-11-24 16:04:00
 

一、十五期间中国经济结构变化趋势及对银行业的影响

 

进入“九五”未期,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的经济结构也正酝酿着新一轮的大调整。此次结构调整是在我国经济的总量态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和中国即将正式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主要围绕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和对外经济结构进行,其调整的广度和深度及其影响程度都是空前的。结构调整将为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是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举,因而经济结构调整将成为十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工作的中心和重点。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部门,有效的金融支持是经济结构调整成功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同时,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改变金融业所熟悉的经营环境、经营方式甚至于主要业务内容,因而金融业自身的发展也依赖于其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的能力。金融业必须针对变化的经济环境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为此,研究和认识结构调整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一)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与主要矛盾

经济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内在推动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与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分不开的。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曾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国民经济的发展也相应地受到严重制约。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里,中国进行了数次大的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前严重偏斜的产业结构得到纠正,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特别是农业与工业之间和工业中的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趋于协调,已不存在明显的短缺部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约束已基本消除。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的经济结构只是在低水平上取得了均衡,经济结构中仍有许多不合理因素的存在,当前的经济结构已越来越难以支撑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也无力应对当今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所带来的重大挑战。当前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总体层次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相对突出

    产业结构是最重要的经济结构,而产业结构从最大的层面来看是三次产业间的结构。1999年,中国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73249.7332.95。第一产业的农业仍占有相当的比重,还是属于比较典型的中低收入国家产业类型。第二产业比重偏高,这既是过去经济结构偏斜影响的结果,也和改革后出现的重复建设数量型扩张密切相关。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比处于相近发展水平的亚洲邻国也要低1020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为生产部门服务的行业发展尤其滞后,如金融、工程设计、财会管理、法律咨询、进出口贸易服务、市场与可行性研究、技术服务、运输和通讯服务等等。

    2、工业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低下

    这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经济生活中诸多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所在。工业素质低首先表现在工业产品的质量差、档次低、规格品种不全。如机械工业中主导产品达到90年代水平的只占17.5%,而6070年水平的却占到了30%,产品的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寿命短,基础部件和零部件“跑、冒、滴、漏”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又如钢产量我国在1996年时就跃居世界第一,但钢材质量达到国际标准的只有10%左右,国内市场上需要的热轧板卷、冷轧薄板、镀锡板、镀锌板等高档质材40%以上仍依赖进口。再如石化产品,我国品种只有1800种,而工业发达国家达到数千种之多。棉纺织、毛纺织的加工能力分别过剩14,仍需进口60亿美元的高档纺织面料。

    3、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

    较低的工业素质使得我国工业既无力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也无力降低成本开拓低收入者的市场,结果导致了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低,大量工业品供过于求、经济效益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的资料表明国内绝大多数工业品生产能力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闲置问题,其中又以消费品尤其是家用耐用消费品的闲置率最高。在普查的113类工业品中,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的有42种,占37.2%。其中汽车生产能力的利用率只有44.3%,炼钢能力的利用率为56.2%,摩托车的利用率55.4%。家用电器中,空调器的产能利用率只有33.5%,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的利用率分别只有46.1%、50.4%和43.4%。造成产能利用率低的直接原因是市场销售不畅,产品积压严重。目前纺织、轻工、家电、包装、钢铁、汽车等行业的产品积压严重。

4、我国工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弱

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1180种主要专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平的占26.1%,属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7.7%,属国内一般水平的占33.4%,属国内落后水平并需淘汰的占12.8%。更为严重的是负有为国民经济提供装备重任的机电工业的技术装备尤为落后,我国机床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只相当于国外70年代的水平,在技术飞速进步的电子工业中技术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80年代初的水平,与之相差了34个发展阶段。这与我国企业技术开发力量薄弱,技术开发经费投入不足,不掌握核心技术密切相关。据统计,1998年,我国24万家大中型企业中,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1474万人,平均每个企业约30人;开展技术开发活动的企业只占485%,建立研究开发机构的只占46%;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4801亿元,平均每户只有200万元。如家电业虽已引进十几年,但至今仍不能自主开发产品和降低成本开拓市场,尚未脱离进口零部件组装的阶段。一些新兴的技术高技术产业也是依靠引进生产能力发展的,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很不够。

5、我国由数量型扩张导致的产业组织结构也极不合理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组织规模小而散,缺乏竞争实力和优势,目前中国尚无一家工业企业进入世界前500家大企业。中国100万吨/年以下的小炼油厂达170多万家,占炼油厂总数的77%。汽车行业整装厂122家,平均每家产量只有几万辆。其次是大小企业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协作,小而全大而全思想严重,大小企业在同一层次竞争,相互掣肘。第三是重复建设地区结构同构问题突出,各地区相互分割、自成体系。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都很高。有关资料显示,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都生产纺纱、塑料、化肥、钢铁、卷烟等产品。化纤有28个省区生产,电视机有27个省区生产,自行车和洗衣机分别也有23个省区生产。有些地区甚至不顾某些产品市场饱和的现实,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作崇下,继续新建新的项目,进一步加剧了供求间的失衡。

6、国有经济战线太长、数量过多、力量分散,超出了国家财力所能承受的限度,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仍受到一定的限制

1998年,我国现有各种类型的国有企业三十多万个,总资产达到七万多亿元。在608个工业小类行业中,国有企业涉足的有604个,占993%;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涉足的行业有533个,占877%。此外,国有企业还分布在商业、服务业等领域的众多行业。由于国家财力分散,投入少,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资本金不足、负债率过高、技术装备落后、人员及社会负担沉重、财务状况差、经营困难等问题。结果导致国有经济占有大量资源,却效率低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再下降,长此以往,不仅国有经济自身的发展受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也会被累及。另一方面,尽管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是当前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门,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但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对其发展仍存在着一些疑虑,在其实际经营活动中还受到这样或那样一些限制。

7、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和现实政策的原因,中国形成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这三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东部地区由于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现代化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西部地区的发展则逐渐与东部拉开了的距离,且存在着差距越拉越大的趋势。19781997年,在全国GDP中所占比重,东部地区从52%上升为614%,西部地区则从17%下降为148%。改革开放初期,西北各省区人均GDP都高于福建,其中青海甚至高于广东。但到1997年全国人均GDP6392元,西部人均GDP仅为4009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7%。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西部地区经济长期落后将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西部地区还是我国自然矿藏资源富集地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赖于对这一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十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诸多问题与矛盾的内在原因。只有依靠经济结构调整,才能摆脱当前的种种困难,使中国经济顺利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只有依靠结构调整,才能使中国经济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新的世纪里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1、经济结构调整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

    1997年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和演化,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通货紧缩的迹象趋于明显,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失业下岗问题严重。为应对这一形势,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已由九五前期的抑制社会总需求过快增长、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转向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和治理通货紧缩。内需不足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未能有效开拓西部地区发展的巨大需求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供给结构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需求结构,无力满足引导和创造需求,从而引起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失衡所致。因而经济结构调整将有效扩大内需,推动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2、经济结构调整是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必然要求

    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革命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那些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家的经济重现出了活力,经济增长呈现出强劲的势头,逐渐占据了世界经济的制高点。如在信息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已实现了长达100多个月的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是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扩张。而结构调整相对迟缓、仍过分依赖传统制造业的一些国家经济发展则陷入了低谷,也逐渐失去了其在国际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典型的国家如日本,其整个九十年代的经济几乎一直处于萧条或衰退之中。新技术革命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既可能是迎头赶上的机遇,也可能是被远远抛在后面的挑战,关键是要看我们的经济结构能否有力地促进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经济结构调整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重要举措

    经济全球化是过去二十年间国际经济中最重大的发展趋势之一,随着各国市场的开放和贸易、投资、金融领域的自由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日益增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统一市场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促使各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从而大大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历中已经深刻认识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随着中美在去年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了双边协议,中国即将正式成为这一全球性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这标志着中国将全方位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对外开放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在一个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进行,我国的产业将在家门口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因而通过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来提高我国的产业素质与国际竞争力是我们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根本之道。

(三)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与政策

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国际国内环境,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根据中国各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工业化的一般规律,中国今后三次产业变动的特点将是第一产业的产出份额将继续下降,第二产业的产出份额基本保持不变也可能出现小幅的下降,而第三产业的份额将持续上升。中央为此提出了“继续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调整方针。

从各次产业来看,都有一个内在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问题,从目前来看这还是一个及其紧迫的任务,因而可以预见在三次产业各自的内部将出现较为剧烈的结构变化。

    首先是工业结构调整,这是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经过建国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发二十多年的建设,我国工业的整体规模迅速扩张,形成了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主要工业品产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我国的粗钢、原煤、水泥、化肥、棉布、电视机等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发电量、原油、化学纤维、糖等产品也进入世界前五名。工业门类已基本齐全,形成了以能源、机械、汽车制造、采矿、冶金、电子、化工、石化、航空航天、造船、建筑建材、医药、纺织服装、家用电器、食品饮料等为主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随着工业中瓶颈部门的消失,我国工业的数量扩张阶段已基本完成,下一阶段调整的重点将转向提高工业的素质与国际竞争力上。

解决工业素质低竞争力低下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不同于九五以前的结构调整基本是循着扩大短缺部门产出这一主线所作的适应性调整的思路。八十年代初,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通过抑制重工业的过度发展,加快轻纺工业的发展,克服消费品市场的短缺。经过短短两三年的努力,到1983年前后,轻纺工业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基本得到解决。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各地重点发展彩电、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大量引进国外生产线和技术,以满足国内市场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到1991年,耐用消费品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销售价格稳中趋降,生产厂家之间的竞争开始加剧。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由于加工工业发展过快,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为了消除基础产业发展滞后的“瓶颈”障碍,各级政府加强了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的建设,同时加快了基础产业价格体系和价格机制的改革,取消了能源、原材料的价格双轨制,逐步放开了这些产品的价格,增强了基础产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到九十年代中期,基础产业供给不足的矛盾明显缓解。到九五未期,可以说中国经济中已不存在明显的短缺部门,各产业部门间的关系已基本协调。这导致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总量平衡的特征是投资需求过度膨胀并带动消费需求膨胀而使总需求超越总供给,而转变为现在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并制约投资需求增长从而使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任务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和提高。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提高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与技术水平仍是一项重大任务。

2、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为有效利用有限资源,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重组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大任务。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首先通过联合收购兼并来推动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提高其技术开发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此必须继续推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要利用市场机制和以资本纽带鼓励优势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目前在我国家电行业已经出现了生产与市场销售向名牌产品与名牌厂家集中的趋势,预计这一趋势仍将继续发展,并将扩展到更多的行业中去。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另一个方面是促进小而专、小而优、小而强的小企业的发展,大小企业要形成统一的生产体系,共同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与竞争力提高。

3、所有制结构调整

中国是转轨经济国家,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去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把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并且明确提出了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同年进行的宪法修改中,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由过去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补充上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两项重大举措预示着我国的非国有经济特别是非公有经济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除对关系国家安全的产业、自然垄断的产业和极少数特殊企业,政府必须保持垄断经营和对少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关键领域(含公益性事业)中的大型、特大型企业,政府应绝对控股外,对一般竞争性产业,国家可以大部分退出,对其中的重点大企业国家可以参股,而对点多、面广、分散、市场需求变化快的中小企业,国有资本应完全退出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与地位将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而不是数量上。

集体经济以及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目前这些非国有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8年,在全部工业增加值33541亿元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创造的部分占34%,非国有企业创造的占66%。在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8457亿元中,国有经济投资占55%,非国有经济投资占45%。截至1997年底,我国城乡从业人员696亿人,其中841%的人员供职于非国有经济单位,目前在全国工商税收中,至少40%来自于非国有经济。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的实施,可以预见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上升。这相应地要求金融部门更有效地支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这既是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也是金融部门自身发展的必要。

    4、地区经济结构

    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是“十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面临的另一项重大结构调整任务。处理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对中国这样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聚居国家而言,始终是一个关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在认真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后得出了正确决策,对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积极影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还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拓展投资空间,发掘市场潜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还是改善生态环境,开发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党中央的布置,近期内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将是搞好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首先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扩大西部与东部、西南与西北的运输通道,形成全国统一的通畅的综合运输网;其次要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加紧通信干线和支线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计划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并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大中城市道路、供排水、供热、污染处理等设施的建设;最后是水利设施建设,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为中心,打破行政区域、部门划分的局限性,统一规划、合理调配,做到统筹兼顾,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利用当前粮食供应充裕的有利时机,在加大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将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

    5、对外经济结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使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中国的产业体系将按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重组与调整,经济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将提高,同时中国会吸收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其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将会明显上升。这些因素将推动中国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据计算与中国没有加入世贸组织情形相比,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承诺完全实现后,投资将增加约2个百分点,中国的实际GDP将提高约2000亿元,约占当年实际GDP15个百分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将大幅度增长,出口和进口将分别增长27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

产业部门的调整将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部门与资本密集型部门之间。我国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如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部门等由于中国可以享受到“多纤维协定”配额的取消和全球纺织品市场开放的好处,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有望成为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而资本密集型部门,如汽车、仪器仪表等,将受到进口的冲击,生产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萎缩。同时我国经济中外资成分将大大提高,外资将全方位地进入中国,其投资的重点将是工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中的电讯、金融与保险。

(四)经济结构调整对金融业的影响效应分析

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对我国经济体制、产业、组织形式和地区分布等作的一次全方位的调整,必将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金融部门的经营环境、经营方式甚至于主要业务内容都会因此而发生很大变化,金融部门只有主动适应这些变化,对自己的经营策略重点和方式作出适时调整,才能在新环境中发展壮大。

    1、经济总量态势的变化将缩小银行业的赢利空间

    此次结构调整不同于以往历次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此次结构调整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进行的,是在总量态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经济已走出了长期的短缺局面,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处于总供给大于或略大于总需求的总量态势中。总量态势的这一转变,对银行业的发展提出的挑战是巨大的。首先与这一总量态势相联系的经济增长将是一种较为平稳的增长,这意味着在短缺经济时大量存在的低风险高回报的商业机会将大为减少,一个平均利润率时代已到来,这可能大大缩小利用利差获利的银行的利润空间。对此,银行业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必须探索信贷形式之外的其它金融服务,以开拓自己的发展空间。其次在新的总量形势下,扩大消费具有和增加供给同样重要的意义。过去银行业的主要业务是围绕企业的生产活动展开的,而在总量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以发达的生产信贷支持的生产力扩张速度与受落后的消费体制、消费信用约束的消费购买力成长速度之间的差异已日益成为社会再生产循环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扩大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信贷业务是市场经济社会中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缓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银行业必须适应这一转变,切实发展好消费信贷业务。

    2、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银行业的经营方式经营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与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过高相适应,银行业也长期围绕工业企业开展经营活动,而此次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而如何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是银行业必须解决的课题。其次如何支持产业的技术升级、支持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而不是简单扩大生产能力,对银行业的项目选择、授信条件的确定都是新的课题。第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对中国的银行业而且对全世界各国的银行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技术产业是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这与风险管理严格、追求稳定回报的银行业经营法则是不相符的,但当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时,银行业显然不能坐失这一巨大市场。因而在新形势下,银行业必须探寻新的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点。更为重要的,高技术的发展对银行业自身的经营与存在方式也提出了挑战。网络银行的兴起彻底改变了客户与银行打交道的方式,借助互联网银行可以提供不受到营业时间和地理位置限制的实时服务,这可以使银行以过去不可比拟的速度发展客户,其经营触角可以轻易地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能提供网上业务的银行将很快被淘汰。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兴起也会改变金融业分业经营的传统,客户越来越需要在一个门户站点上同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业务需求。所有这些,无疑会对银行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要求银行业加强为企业并购活动、中小企业发展和非国有经济提供金融服务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大集团大企业战略的实施都要求银行业从过去注重围绕企业生产开展信贷业务、以配置增量资源为主要适时转向为企业的并购活动与存量资产再配置提供金融支持。对小企业发展的支持也是银行业面临的新任务。随着大小企业间关系的理顺,大小企业可以避免在同一个领域直接竞争,而是各得其所,相互促进,这样小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加之小企业自身所具有的机制灵活、创新意识强等特点,小企业也有望成为经济中最为活力的部门,这对银行业也是一个充满机会的领域。但长期以来,银行业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习惯于为大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对为小企业提供服务意识不强,方法不多,加之交易成本与风险问题,银行业还需要更多的探索才能有效发掘小企业发展这一金融服务的大市场。我国金融部门特别是国有金融部门长期以来强调为国有经济服务,在信贷投向、风险管理、责任追究、呆坏财处理直至最近的债转股都是倾向于国有经济。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力度近年来虽有提高,但仍很不够,特别是对非公有制经济还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现象。如1998年底,尽管非国有经济在产出结构中已经占到了三分之二,但金融机构对其的贷款余额只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182%。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中对非国有经济贷款比例更低只占其贷款额额的328%,且金融机构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主要集中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中长期贷款较少,对非国有经济的中长期贷款只占248%。面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大调整,国有商业银行应主动出击,完善自身信贷管理制度,努力改进金融服务。在观念上,应进一步提高对非国有经济金融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对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不重出身重表现”。在信贷管理上,应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办法,结合非国有经济的特点适当调整基层行的贷款审批权限,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对信誉良好、具备还款付息能力的非国有经济的合理资金需要及时予以贷款支持。同时国家也应在政策上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这一转变创造必要的条件,如在利率管理上,要逐步建立起贷款收益、成本和风险对称的利率机制,适当扩大非国有经济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是一个调整银行信贷结构,促进其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机

首先西部开发中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为商业银行长期资金运用提供了绝佳的方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尤其是政府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具有风险低回报稳定的特点,商业银行应在当前信贷资金充裕,难觅好的投资项目的情况下,加大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积极认购基础设施建设国债。这样既有力地配合了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有利于提高银行自身资产的质量。其次西部大开发必然会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缓解当前全国市场疲软消费不振的问题,从而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可以为银行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商业银行应认真研究西部开发对各行业发展的影响,找出重点领域给予大力支持,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再次,国家为鼓励西部开发,对西部地区将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银行西部投资的效益,另一方面也为银行业探索各种新型组织经营方式与金融服务方式提供了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加以运用。

5、对外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银行业准确把握国内优势产业的变化趋势,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以应对国外银行的直接竞争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与国际贸易投资相关的金融服务将有广阔地发展空间,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开拓此类的业务,占领这一市场;其次国有商业银行要敏锐地把握住国内优势产业的变化趋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客户结构,争取优势产业企业成为自己的客户,与其共同发展。第三随着外资经济比重的上升和国民待遇的实行,外资经济有望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服务对象,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开拓这一市场。第四,国有商业银行应作好与外资银行直接竞争的准备,在人员、软硬件、金融服务等多方面向国际标准接轨。

 
 
发表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公告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我的分类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文章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检索
维护主页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评论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最新留言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
友情连接
基本信息
正在为您载入数据,请稍候.......